【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划线部分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高度集权的弊端。
材料二
材料三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出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构成体现了哪些原则? 并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制度对美国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和探索是对“历史的终结”的否定。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初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有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从根本上看,这一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哪些原则?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从材料五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
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壁垒森严,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①中的“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诗词②中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导致诗词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的“远征”的结果如何?
诗词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