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2分,共16分)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A表示___ 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
是 。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 ×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 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 演替。
观察植物、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注:在[ ]内填标号,上填相应文字)。
(1)甲图细胞结构②的功能越复杂,其上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K在进
入甲细胞时,需要消耗细胞质基质以及[ ]提供的能量,表明K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
(2)甲图细胞中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 ],
“-CO-NH-”形成发生在[ ]。
(3)乙图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 ]。
(4)若把甲乙两种细胞放在浓盐水中,出现的现象依次是和。
回答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问题:
材料一 图甲表示在最适光合温度下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甲
(1)在光照强度为5千勒克司时,光照半小时该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数量为________(用CO2消耗量表示)。
(2)光照强度由1千勒克司增强至3千勒克司时,叶绿体内C3的含量________。若将CO2提高到1%,则A点的位置将________,C点将________。
材料二 森林中,阳光可能会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在地上投下“光斑”,它们随着太阳的运动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图乙显示了在“光斑”照耀前后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乙
(3)“光斑”照耀开始时,CO2吸收速率和O2的释放速率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限制光合作用产物(糖类)合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光斑”移开时,O2的释放速率立刻恢复原水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CO2吸收速率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如图),进行四项独立的实验,前三项实验从供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空,实验四作简答。供选答案:
A.CO2+H2O | B.乙醇+CO2 | C.H2O+O2 | D.无反应 |
![]() |
![]() |
![]() |
甲 |
乙 |
丙 |
上清液 |
沉淀物 |
匀浆 |
(1)实验一: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C6H12O6溶液,各试管的最终产物:
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实验二: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加丙酮酸,各试管的终产物
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一,各试管的终产物是:
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4)实验四: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萤光素(从萤光虫尾提取的可以发光的物质),重复实验一和实验二。从理论上分析,发出萤光最强的是实验_______中的________试管。理由是 .
下图表示大气中氧浓度对植物组织内产生CO2的影响,据图回答: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是________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各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B、C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________,B______,C_____。
(2)这三种运输方式中,_______(填写标号)在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二氧化碳、脂肪酸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