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分)下面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1)描述 M 城气候特征。
(2)指出 M 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 N 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下列各题。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 C.海水的堆积作用 | D.河流的堆积作用 |
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图是从赤道某点O上空的俯视示意图,A、B、C、D所在圆为某经线圈,图中直线AB为晨昏线,D为弧ADB的中点,CD间的距离为2500km,C点昼夜等长,D点昼长夜短,读图回答下列各题。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最接近()
A.30° | B.37.5° | C.60° | D.67.5° |
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该季节的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最大 | B.我国南方酸雨现象最严重 |
C.蓝藻暴发影响太湖周边城市用水 | D.北方居民烧煤取暖污染大气严重 |
读①—⑥地气候资料图(图1、图2、图3),回答下列各题。六地中,气候类型不同但气候成因相同的是( )
A.①与④ | B.②与⑤ | C.③与⑥ | D.③与④ |
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是
A.① | B.③④⑤ | C.④⑤ | D.①⑤ |
六地中,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植被相同的是
A.①与③ | B.②与④ | C.③与⑤ | D.③与⑥ |
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关于对图示信息的分析,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A.20世纪末,乙国人口增长不一定多于甲国 |
B.20世纪中期以来,乙国每年增加的人口多于甲国 |
C.20世纪初,乙国死亡率高的原因为老龄人口多 |
D.20世纪中期以来,乙国人口数量超过甲国 |
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是( )
A.甲国的劳动力短缺 | B.乙国城市化进展减慢 |
C.甲国的生态破坏加重 | D.乙国的环境污染减轻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三城市的共同区位条件是( )
A.资源丰富 | B.水运便利 |
C.政治中心 | D.河谷地形 |
关于B、T两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城市大量开采矿产资源,易加剧水土流失
B.T城市大量开采矿产资源,易加剧沙漠化
C.B城市矿产开采易引发酸雨,造成土地酸化
D.T城市矿产开采易造成地面塌陷、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