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时期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到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此回答问题。
t4时期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①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②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③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增多
④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已知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背斜成山 | B.向斜成谷 | C.背斜成谷 | D.向斜成山 |
4.该地质构造()
| A.便于储水 | B.便于储油 | C.上部岩层较老 | D.两侧岩层较新 |
秘鲁南部的伊卡省2007年8月15日晚18点42分(北京时间16日早7点42分)发生里氏7.5级强烈地震(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秘鲁的位置是()
| A.位于太平洋西岸 | B.濒临大西洋 |
| C.位于非洲 | D.位于西半球 |
2.秘鲁多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 B.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挤压处 |
| C.位于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处 |
| D.地形复杂,多高山 |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
|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
|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
|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
|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
下图为 “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读图完成(1)-(3)题。
(1).⑥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 B.太平洋板块 | C.南极洲板块 | D.美洲板块 |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 | B.安第斯山 | C.落基山 | D.阿尔卑斯山 |
(3).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大陆的地理特征有()
|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
| 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
| 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
|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构造 | B.向斜构造 |
| C.断层构造 | D.板块构造 |
(2).图中乙处河谷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 B.风力侵蚀作用 | C.流水沉积作用 | D.风化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