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9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力破“一考定终身”陈规;实行不分文理政策;力改“唯分数论”,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根据意见,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取消学科奥赛、体育艺术等6项鼓励性加分项目,保留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等5项扶持性加分项目。
(1)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材料一蕴含的哲学思想。
(2)有同学认为,我国高招政策向特殊学生群体倾斜,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但违背了平等原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如今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怀揣着全新的生活诉求和绚丽的青春梦想,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打拼着。但他们的“寻梦”历程并不顺畅: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道道鸿沟一时难以逾越。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在新生代农民工跨越“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鸿沟”中有所作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材料一:表一:1978年~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1978年
3645.2
381
2007年
249529.9
51000

表二:1989年~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状况

年份
1989年
2001年
2003年
2007年
城市
1374元
6860元
8500元
13786元
农村
602元
2366元
2622元
4140元

注:2007年以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表三: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7年
粮食产量(万吨)
30477
39401
51229
5016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33.6
535
2162
4140.4
耕地面积(亿亩)
21.47
19.66
18.45
18.26

材料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家庭分散经营,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广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土地呈现荒废、闲置的趋势。1987年,沿海发达省市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试验。这样,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突破了家庭承包经营的限制,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开始进入试验阶段。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如何解决表二中所反映的问题?
(3)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先“试验”再“施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材料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及资源短缺情况


煤炭
原油
电力
天然气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60%
10%
——
5%
2007年短缺
8000万吨
1.6亿吨(进口)
200万千瓦时
8—10亿立方米

注: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将有9种严重短缺(依赖进口),10种短缺。
材料二: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率
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
矿产资源回收率
单位产值能耗
机动车油耗
工业用水重复率
比发达国家低10%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比欧洲高25%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20%

注: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评价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读表分析节能减排的唯物论依据。
(3)结合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就国家和企业应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毒大米,从地沟油、农药火腿到石蜡火锅底料,从毒豇豆、多宝鱼到瘦肉精,再到激素奶粉以及各类危害人体健康化学物质含量超标。近年来,问题食品屡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才能减少这种社会公害的发生?

3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并减少个人的碳排量。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低碳经济正在引领未来,“低碳”理念已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请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探讨公民为什么要树立“低碳”理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