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
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关于财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②财政的主要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③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财政支出和分配政策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11年,中央财政进一步调整完善保障机制有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国家的做法坚持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所谓思想 “沙化”,就是人的思想 “养分”流失,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标准错位,导致精神颓废、理想崩溃,甚至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这主要告诉我们()
A.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C.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发展方向 |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 |
“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必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段话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
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
C.意![]() |
D.意识可以摆脱客观规律进行想象和创造 |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均国民收入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使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更多。由此可见 ()
A.矛盾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
B.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
C.人们可以制造矛盾,也可以消灭矛盾 |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
下列与“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