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 15.38分 |
18.91分 |
98.85分 |
2014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 调查项目 |
中国 |
美国 |
| 公共图书馆数量 |
3076个 |
8951个 |
|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
个/ 44万人 |
个/1.3万人 |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
0.58本 |
50本 |
|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
7% |
62% |
| 人均年阅读量 |
4.39本 |
7本 |
| 图书畅销类型 |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
小说、科技等 |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他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
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
|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
|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
|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
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完上述文字,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一些建议。
如果对父母,你会建议: 。
如果对老师,你会建议: 。
如果对政府,你会建议: 。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乙】时值秋分,雨季又来临了。九月三十日这一天,是我上岛的纪念日。像去年一样,我严肃虔诚地度过了这一天。我来到这岛上已两年了,但与两年前刚上岛时一样,毫无获救的希望。整整一天,我怀着谦卑和感激的心情,追念上帝给我的种种恩惠。如果没有这些恩惠,我孤寂的生活就会更凄苦了。我卑顺地、衷心地感谢上帝,因为上帝使我明白,尽管我目前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但也许比生活在自由快乐的人世间更幸福。上帝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身边,时时与我的灵魂交流,支持我,安慰我,鼓励我,让我信赖天命,并祈求他今后永与我同在。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弥补我寂寞生活中的种种不足。
直到现在,我才充分意识到,我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幸福得多。尽管我目前处境不幸,但我过去过的却是一种罪恶的、可憎的、令人诅咒的生活。我现在完全改变了对忧愁和欢乐的看法, 我的愿望也大不相同,我的爱好和兴趣也变了。与初来岛上相比,甚至与过去两年相比,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欢乐。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作品?其中的人物是谁?
(1)【甲】出自《》,其中的“我”是。
(2)【乙】出自《》,其中的“我”是。两个文段均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请任选其中一个,联系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两个主人公为什么都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起来了?请联系相关情节作简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你的孩子让我抱抱
宗利华
⑴母亲到城里来,照看她的孙子。
⑵孙子还不满两周岁,一脱手便跌跌撞撞做奔跑状。然而,不出几步,就会跌倒。跌倒,母亲并不去扶,母亲有她自己的处理方式。母亲说,自己跌倒,要自己爬起来。我们兄妹几个,小的时候就一直接受这些理论。但我的儿子,母亲的孙子却并不配合,他哭起来,等奶奶去拉,否则,便趴在地上。
⑶母亲对此非常自信也极有耐心。
⑷于是,祖孙两个,在人行道边上对峙。就在这时候,那个女人出现了。
⑸女人的目的很明确,这从她的视线就能看出来。她是冲我儿子来的。
⑹女人眼窝很深,这样就显得像是睡眠不足。她消瘦的脸上挂着笑,那笑看上去非常灿烂。
⑺她老远就张开了手,把我的儿子非常利落地拉起来,那个动作仿佛在一瞬间就完成了,甚至母亲还没来得及去阻拦。
⑻女人把我的儿子揽在她的怀里,腾出另一只手去拍打他身上沾的土,嘴里说:“好孩子,摔疼了吗?”
⑼母亲赶紧蹲下去,想把孙子接过来,因为,她看到孙子的眼睛直直地瞧着那女人,小嘴嘟着。母亲想,也许,接下来他就会哭了。他还太小,对陌生人还不那么认可。
⑽可那女人似乎搂得更紧了些,依然笑着,说:“我孙子也这么大了,也会跑了,一刻也闲不住,可调皮了,和他爸爸一样。他爸爸小的时候,就爬上爬下的,有一次,把刚长出来的牙都磕掉了一颗。”
⑾母亲笑着,应着说:“男孩子嘛,不都顽皮吗?要老实安稳了,你还以为他病了呢。”说着,伸手去抱孙子。女人伸了手,竟小心翼翼去抚摸儿子,母亲隐隐约约有点生气了,她是那样认为的,孙子是我的,你这般亲密干什么呢?
⑿女人却浑然不觉,继续说她的儿子:“小时侯他也长得这样,胖乎乎的,一笑,两酒窝……”女人脸上簇成核桃状,移了腮去贴孩子小脸。
⒀母亲已经将笑收起来了。
⒁她看到孙子的嘴撇了一撇,看来,他真要哭了。
⒂母亲就伸了手,打算把孙子硬夺过来。
⒃这时候,一个白发的老头子出现了,老头子显得很紧张,所以步子就很零乱。一边蹒跚着,一边喊,“你怎么出来了?你怎么出来了?”
⒄母亲吃惊看看他,看看那个女人。
⒅女人嘿地一声笑了,说:“老头子,你来看看,他像不像咱儿子小时侯?”
⒆老头走过来,笑着说:“像,真像!”一边说,一边将我儿子抱起来,顺手递给了我母亲。同时小声说:“对不起,没吓着孩子吧?”
⒇母亲这时把孙子抱紧了,轻声的和他说着话,抬起头,却发现老头搀着女人沿路走过去了。
(21)母亲回家,就跟我讲这件怪事。母亲说:“那个女人,怕是个疯子吧?”
(22)我正摘下帽子,解着警服上的扣子,慢慢就顿住了。
(23)“那女人看上去年纪很大吗?”我问。
(24)母亲点点头。
(25)我就一下子沉默了,一个熟悉的影子执拗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告诉母亲,那个女人的儿子去年抗洪时离开了我们……
(26)母亲看着我,老半天没有说话。
(27)很久以后的一天,母亲在道边上又瞧见了那个女人,母亲赶紧让他的孙子喊奶奶。可是,那个女人似乎浑然不觉,眼直直地瞧着前方,走过去了。
(28)母亲站在那里,瞧着那个背影,眼泪就扑簌簌地流下来。 请根据文意,在括号中填写表现母亲心理变化的词语。
女人揽住孩子,母亲有点担心——女人抚摸孩子、贴孩子脸,母亲()——女人与老头对话,母亲心生疑惑——再次瞧见女人,母亲()根据第⑸段划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对女人当时看着孩子的眼神进行细致的描写。(60字左右)
品味第⑿段划线句,从修辞的角度,简析其表达效果。
简要说说第(25)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对选文中人物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记日记,表现他忠于祖国、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也表明他是个重感情的人。 |
| B.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没去营救,是因为天气原因,而且他们也对找回斯科特一行也已失去了信心。 |
| C.探险队为死去的英雄们垒石墓和竖十字架的行为,表明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 |
| D.英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表现国王对斯科特等人的极度敬重和沉痛怀念。 |
根据文意,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叙述了斯科特角逐失败的过程。 |
| B.作者认为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
| C.开头对暴风雪恶劣环境的描写,暗示斯科特一行人所面临的危险,推动情节的发展。 |
| D.斯科特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表现出集体友爱的精神。 |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上文最后一段画线语句,说说你对“伟大的悲剧”的理解。
2013年3月1日下午,汕头市潮阳区人、武警广州支队船艇大队副政治教导员郑益龙外出途中,勇救落入珠江的青年陈永标,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水流冲走, 壮烈牺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任选一题,2分)
⑴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⑵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少于40字)
文章结尾说“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对“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的理解。(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植物的意识
①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②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④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⑤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⑥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⑦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依据文章第⑥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用: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