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12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
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闻而蕃曰让:责备
B.滂死则祸塞:阻塞,断绝
C.勿增感戚:悲伤
D.死亦何恨:愤怒,痛恨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厉清节,州里所服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
B.岂宜公礼格之犹利刃齿腐朽
C.今日宁受笞死,滂不可违闭传舍,伏床
D.故先举急存亡各得其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乃谢焉
理解:陈蕃于是向郭林宗表示感谢。
B.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理解: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
C.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理解: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
D.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理解:要你为善吧,可是我不为恶,(而结果如此!)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刚刚担任清诏使的范滂很有威名,一些贪官知道他到了冀州,就赶紧弃官而逃。
B.范滂以下属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制止,范滂因此放弃职位离开。
C.范滂以弟弟可以供养、自己死得其所来劝说母亲,母亲因此同意他投案的决定。
D.时势艰难,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打击,直到最后投狱而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望望,埋怨,责怪
B.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叛乱
C.阴使人至豨所阴,暗中,暗地里
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代陈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B.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乃持项王头视鲁
C.三至,必怒而自将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D.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韩信“伐己功,矜其能”的一组是()
①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②大王乃肯临臣
③臣多多而益善耳。④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⑤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A.②⑤⑥ B.①②③ C.①③ D.③ 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3)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寤:通“悟”。②伎:通“技”。③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④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⑤鸱:鸱鸮(chīxiāo)即猫头鹰,古人视为恶鸟。⑥早刑晚舍:用刑宁早,纵舍宁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郑重:频繁的意思。
B.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笔:动笔。
C.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佳快:优秀的意思。
D.不知诚己刑物刑物:惩罚他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论述“勤学”必要性的一组是()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②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③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④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⑤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⑥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⑦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⑧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即使无衣食之忧,也不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B.“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塞默低头,欠伸而已”等词句形象地描述出了腹无诗书者自受其辱的情状。
C.在作者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而在于获得技艺,、才能,提高自己的谋生本领。
D.“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作者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注意向身边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3)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进用:提拔、任用
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绐:蒙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之反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3分)
②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3分)
③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 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以鼓琴干威王哭声直上干云霄
C.身亲往师之若望仆不相师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以为小礼无所用

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1,3,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妾昭得以愚朽,身当圣明,敢不披露肝胆,以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及,故敢昧死竭余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马融善之,令妻女习。……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1)唐虞:古史上说的尧舜,他们都是因揖让而有天下。(2)典坟: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代文集。(3)方垂:边陲。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而卒完毕
B.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而成之继续
C.以万一效法
D.缘见及,故敢昧死竭其余情及、等到

下面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班昭博学高才的一组是()
(1)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2)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
(3)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4)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
(5)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A.(2)(4)(5) B.(1)(2)(3) C.(1)(4)(5) D.(2)(3)(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昭的丈夫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
B.皇帝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令她作赋写颂。
C.班昭死后,她的十六篇文章被她的儿媳编成集子,命名为〈〈大家颂〉〉
D.从班昭回答皇太后的话中可以看出班昭谦虚诚恳,对皇室忠心耿耿,崇尚谦让、廉洁的高尚品质。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2)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
(3)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