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持下述看法几乎“是幼稚的”: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3)“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依据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雅尔塔体系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邦联条例》
第一条在国会中,每个州保有其主权、自由和独立,及每一项没有明确授给邦联的权力。
第五条所有的战争负担和所有其他因公共防御和全民福利而产生的开支,都应该由公共财政支付。公共财政来源于每个州依其土地价值按比例所缴之税,土地税由州立法机关征收。
第九条美国国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州之间的争议和不同意见的最后诉诸地。
第十三条在任何时候,本法各条非经美国国会同意并在各州立法机构认可,不得改动。
材料二他们创立了一个权力十分有限的联邦政府,可以看出,各州的民众是多么害怕强权政府的存在。这反映出他们内心的这样一种信念:权力没有被授予就不会被滥用。
——以上均引自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委员会编;劳娃、许旭译:《美国公民与宪法》
材料三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岂不怪哉?
——华盛顿1786年写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尽管很多人都意识到《邦联条例》不够有力,但一次激烈的事件才使他们真正确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1786年,马萨诸塞州一群愤怒的农民在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聚集到了一起,准备对州政府进行袭击。……谢斯起义这类冲突带来的恐慌,加之财政收入和规制外贸上的困难,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他们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引自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委员会编;劳娃、许旭译:《美国公民与宪法》
材料五林肯总统在1861年就职演说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向南方发出呼吁: 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夫妻可以离婚,以后彼此不再见面,也无法找到对方,但是,我国的不同地区之间不能这么做。
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伸展到这片辽阔土地上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房和每一个家庭,只要我们本性中的善念再度,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
——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根据《邦联条例》美国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国家?当时联邦政府的权力怎样?用材料中的条文作说明。当时各州的权力怎样?用材料中的条文作说明。
(2)材料二表达了美国人民对政府权力有着怎样的认识?他们坚守着怎样的信念?
(3)材料三表明当时一些知名人士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现状是否满意?结合材料四说明其原因。
(4)你认为材料五中“那一根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指的应该是哪一历史事件?林肯说:“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 “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当选总统后,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美国来说有何重大政治意义?

2010年9月26日,一场题为“儒耶文明对话与世界未来”的学术论坛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举行。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很可能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将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孔子还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后天环境习染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三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探究主题三西学东渐
材料四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3)据材料四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五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4)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展;可是,也不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材料二:

材料三:
第5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12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15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第16条 建立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17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63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所示的政体形式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立的政体类型以及该政体与材料一所述国家政体的相同点。
(3)材料三宪法规定的国家政体类型与材料一规定的政体有可区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