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明代将土官一律纳入国家统一的官制,而且将土、流截然分开,自成体系,界限十分清楚。有明一代,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及蛮夷长官等司,纯属土职,是土司的专有名称。土司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文职属吏部验封司,武职属兵部武选司。隶验封司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司者都指挥使领之。土司官品共十四级,自从三品至从九品,皆按其名号为分等级。宣慰司宣慰使从三品,宣抚司宣抚使从四品……从官品上看,土府 、州、县等官与同级流官品级无异。宣慰使略低于布政使(从二品)而与布政司左、右参政(从三品)相当。土司承袭之权握于中央,没有朝命不得承袭。明代特别重视对土司子弟的教化,并把入学读书习礼作为土司替袭的必由之路,借以“变夷俗之陋,杜争夺之源”。明代以前,朝廷在经济上对土官的要求不严,或有贡无赋,或虽有贡赋而无定额。明代进了一步,每置一土司,皆定其赋税。土司平时必须“附辑诸蛮,谨守疆土”,防止境内发生骚乱、暴动及盗贼之事,维持地方治安,此即所谓“保境安民”。战时,土司必须听从征调,由朝廷任命的将帅统一调度指挥,配合有关军事行动。
——史继忠:《略论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简要概括明朝土司制度的主要特点。(不能照抄原文)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相比有哪些优势。
国际格局的演变
下列图表的内容与20世纪的国际格局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
史实 |
推论 |
判断 |
①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
英德矛盾是两大军事集团最主要矛盾 |
|
②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所造成 |
|
③《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
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
|
④英国的世界霸权在一战后遭到美国挑战 |
欧洲列强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 |
|
⑤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
自强不息:(10分)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回答问题:
(1)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分)
(2)用史实说明实现“自强”的途径。(4分)
(3)蒋廷黻对这场自强运动持怎样的态度?
(4) 谈谈你对这场自强运动的看法。(2分)
以史为鉴:
认真总结正确认识康乾盛世的得失,有利于我们辩证认识中国近代初期的形势。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图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16页
请问题
(1)根据所给材料,结合已有知识,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时势”? 4分
(2)如何理解清王朝“安于现状”,“注定最后要在一场决斗中被打垮”?3分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场“殊死的决斗”的实质是什么? 3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学术讲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
得摘抄材料原句)(8分)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2)材料二这种史观认为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史观,可能会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5分)
材料三: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40年以来“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什么?材料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中的“独特性”指什么?
(4)请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至少两个实例),论证材料三中“在‘接踵而来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的观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