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命”全面发动 |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
1905年,粱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
A.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
B.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 |
C.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 |
D.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
1915—1918 |
1919—1922 |
1923—1926 |
文章篇数 |
770 |
631 |
128 |
“革命” |
0.78% |
2.45% |
25.14% |
A.五四运动的影响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民族工业兴起 |
C.新思想的萌发 | D.维新变法运动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