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国家设立宪法日的决定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热议。大家在为依法治国叫好的同时,对于如何增强宪法观念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阅读上述材料,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1)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简要说明依法治国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2)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中甲乙两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3)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就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向政府提两条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型思维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1)有人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作出合理的解释。
(2)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的理论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表一:我国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图

图表二:我国“七五”计划以来环保投资变化图

材料一:2015年1月1日实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新环保法在多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即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按日、连续的罚款。这意味着,违反的时间越久,罚款越多。
二是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扩大了公众参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材料二:新环保法在理念、制度上有重要创新。立法机关在修订过程中,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则中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新法突出“专项报告”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重大环境事件情况;授予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和一定的执法权,但同时也规定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措施。
(1)概述图表反映的信息,并根据材料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新环保法将如何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在落实新环保法过程中党、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

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双方共同投入,资金管理执行双方法律,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派师资和管理人员。日常运行以外方为主,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旨在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孔子学院为什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但是,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让国人“根本停不下来”,一些不多的闲暇时间,也给了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据2014年公布的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读的纸质书是4.4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低于国际水平。泱泱大国,拥有傲人的五千年文明,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空飘荡着的书香气息竟如此稀薄。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书香社会,今年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读书予以倡导,这对全民族来说,着实是一件幸事,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建设“书香社会”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