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或改革往往是某种旧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改革》
材料二: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三:1831年的一天,在美国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奴隶主们正用皮鞭毒打黑奴,一位北方来的年轻水手看到眼前的悲惨景象,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有了机会,我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1861年他当上了美国总统,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
(1)从材料一归纳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材料二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北方来的年轻水手”是谁?他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什么障碍?
(4)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19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俄国三国发生的革命或改革,都废除了阻碍其发展的旧的土地制度。三国解决土地问题采取的措施分别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次革命或改革对这三国的共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材料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杂志”和“革命理论”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一所提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
(3)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
材料二: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
——摘自清史资料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谁? “首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于何时?
(2)材料二中“乱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
阅读下列材料
从1898年6月到9月,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变法”是哪一次变法?当时发布变法法令的清朝皇帝是谁?
(2)材料中的“维新人士”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找出这次变法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的措施。变法法令中对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中国驻联合国前大使,林则徐的后人)在1990年的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和鸦片战争的发生有什么关系?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3)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洪流中。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在联合外国人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人进一步认识到,要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材料三: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场战争?材料一签订的条约是哪个?材料三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哪个?
(2)材料二中“为维护清朝统治”,统治阶级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是什么运动?你是如何评价它的 ?
(3)材料一、材料三涉及的两个条约分别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