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小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水藻( ) 澄清( )第①段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具体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第②段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卧”字能否换成“躺”字?为什么?
第③段主要写济南冬天的水,请概括出济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点。
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天阶
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②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
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我的母亲
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文段中母亲每天早晨把“我”喊醒,要做哪两件事情?
为什么说“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
仿写一组赞美母爱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时刻温暖着我的身心。你同意第2段中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向日葵》。
向日葵
(新加坡)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C。我和日胜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也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日胜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耶!
⑤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⑥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⑦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⑧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⑨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⑩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⑾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⑿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⒀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说“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文章开头交代女儿“做事有条不紊”,“一向准时”,以及事先安排父母在小公园等,有什么作用?
说说为什么“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
①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②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对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③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④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根据文意,文章第二段说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理由有哪些?
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说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根据下文的链接材料对她加以劝说。
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阅读郝炜的《逃向空中的丝瓜》。
①去年,我们把丝瓜种在葡萄架下,葡萄长它也长,可那毕竟是葡萄的天下。到秋天,它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葡萄秧子,竟然也试探着攀爬,挤出一些地方,结自己的瓜,竟有十几个,小有成就。
②今年,妻子说,别让它们和葡萄挤了,它们是挤不过葡萄的。是啊,到了季节的葡萄生长起来,简直是疯了,它们才不管不顾呢。
③妻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遂把它种在院外的篱笆下。我们的想法是好的,让它们和牵牛花各占半边,各自生长。牵牛花虽无什么大用,我们年年种,种出了感情,毕竟它会开出讨人喜欢的花朵,开得人心里很灿烂。
④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牵牛花也是欺负别家的,它这边生长迅速,几经攀爬,就侵略到另一边了。我这才明白,侵略有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它并不需要理由。而丝瓜那边生长缓慢,到了夏天,才刚刚爬到篱笆的半当腰,彼时牵牛花已洋洋自得,到处吹起了喇叭。
⑤我们其实是注重实际的,虽然也喜欢牵牛花的热热闹闹,但对丝瓜总是给予特别关注。每天去早市,路过篱笆,我们都要特意看看丝瓜的生长情况。短暂的夏天快要结束了,丝瓜秧上毫无动静,结了几个瓜也很快就蔫了。妻子甚至怀疑,这次买的种子是不是假种子?种子是我去买的,我心里也没底。
⑥后来的一天,大概已是立秋了吧?妻子自己去早市,突然折回来喊我,她兴奋地对我说,丝瓜结了,你去看看。这真是一个喜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怎么相信。妻子乐得手舞足蹈。说完,她兀自跑出去,我遂跟出去,一直走到院外,她指给我看,果然有两个丝瓜,吊在两棵树的枝丫之间,惬意地望着我们,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看,我们站得多高。
⑦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在篱笆上结瓜,而非要爬到树上去,难道是我们委屈它们了吗?难道是它们不堪忍受牵牛花的欺辱,早早就策划了一次大胆的出逃和迁徙吗?怪不得它们毫无动静,它们是在等待时机。
⑧那两个瓜长得很快,没几天就已经很大了,我建议妻子把两个瓜剪下来。我担心谁顺手揪了去,毕竟在路旁,谁能证明是你的?妻子于是把两个瓜揪了下来,拿肉炒着吃,很清香。
⑨数天以后,妻子又发现一个丝瓜,这回更绝,简直吊到了天上。由于我们发现得晚,它已经长得很大了。我见它长得这样蹊跷,拿着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它分明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逃出篱笆,心中充满了疯长的欲望和逃跑的喜悦,只一味地向往自由,一心想要逃到一个不可知的地方。它没有想到,爬得这样高,却更鲜明地暴露了自己。在我看来,它好像是要在风中荡秋千,这个可笑又可气的丝瓜。
⑩这回,我和妻子都没想摘它,就让它那样惬意生长吧!它吊得那样高,如果我们不是想办法去摘,谁能摘得下来呢?从题目看,作者为何用“逃”字来描述丝瓜的生长?
文中写的是丝瓜,可开头四小节却花了许多笔墨写葡萄和牵牛花,有什么作用?
品读文中画线句,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而丝瓜那边生长缓慢,到了夏天,才刚刚爬到篱笆的半当腰,彼时牵牛花已洋洋自得,到处吹起了喇叭。赏析:以“洋洋自得”“ 到处吹起了喇叭”赋予牵牛花人的情态和动作,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胜利者占领制高点后的洋洋得意的情形,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画线句:果然有两个丝瓜,吊在两棵树的枝丫之间,惬意地望着我们,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看,我们站得多高。
赏析:文中这“逃向空中的丝瓜”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