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寂寞是一种乐趣
姬有文
①记得上学时,一位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搞学问就得甘于寂寞。当时对这句话很不理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己成为一名党的宣传干部后,对这句话也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②屈指数来,自己从事业余写作己30多年。从起初在当地报刊《汤峪温泉》上的文章的发表,到现在频频见诸全国、省、市报刊杂志的“豆腐块”“千字文”,笔耕不辍的过程虽说有难以名状的寂寞,但我仍感到生活的乐观充实,因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从写作中找寻乐趣。
③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沉浸在寂寞之中,那么他(她)便是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人。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与寂寞为伴,身处寂寞而不觉孤独,那么他(她)经过一番潜心努力之后,一定是能干出些成绩的。
④古今中外,大凡真正钻研学问的人,很少有难耐寂寞的。社交圈内不会产生科学家,麻将桌旁成就不了大文豪,嘈杂环境中出不了有所建树的优秀者。就我所闻,有所成就的科学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而文人墨客,则与文房四宝为伴,在翰墨天地里挥洒人生;在当今信息时代,也可在网络世界里指点江山,尽情畅游。
⑤寂寞是一轮柔和平静的明月,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趣;[甲]寂寞是一池光洁如镜的清水,谁也不忍打破它的平静;[乙]寂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如钢铁般坚强;[丙]寂寞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只有心存理想乐于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独特的韵味。
⑥说是寂寞,其实并不寂寞,寂寞是一种乐趣。报刊上众多作者的名字个个耳熟能详,看到他们富有个性魅力的文字,就如同听到朋友们的耳语。征文竞赛颁奖会上登台领奖,通讯员表彰会上与笔友握手相见,彼此间推心置腹的相互交流,在谈笑风生中取长补短。这些不都是人生中幸福快乐的一景吗?
⑦学问之树扎根时虽然苦,可它开放的花朵芳香,结下的果实甜美。如果不能承受寂寞之苦,就难以尝到学问之果的甘甜。如此观之,忍受寂寞是苦中有乐,寂寞中有美丽,寂寞中有幸福,寂寞中有乐趣。写作,是心灵的倾诉,寂寞会变成快乐;读书,是生命的体验,会让你走出寂寞。在寂寞中伴随快乐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幸福呢?
(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寂寞是一种乐趣”的含义。
我的理解:                                                                  
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①笔耕不辍的过程虽说有难以名状的寂寞,但我仍感到生活的乐观充实……
我的理解:                                   
②寂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如钢铁般坚强……
我的理解:                                                                  
“寂寞是一曲无声的乐章,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分句是从第5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它应该插在“甲、乙、丙”三处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
我的理解:                                                                      
                                         
如果把文章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作论点,下列哪则材料适合作它的论据?为什么?
[甲]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节选自杨绛《读书苦乐》)
[乙]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居里夫人后来说:“我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节选自王清铭《生活如椅子》)
我的看法:                                                                                                                                                              
                                                                             
“学问之树扎根时虽然苦,可它开放的花朵芳香,结下的果实甜美。”请联系自已的学习生一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不少于5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让她明白她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卑劣的角色……
③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⑤我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⑥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⑨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我的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我恨透了那个惹shì生非的女人,都是因为她的过错,才使我徘徊流落在异乡这可憎可恶的街头,饱受风雪之苦。
⑩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⑾开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似乎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⑿然后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她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⒀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踩在了雪地里。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
⒁“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⒂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⒃“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⒄我心里咯愣一下,沉默着……
⒅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啊!
⒆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一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⒇“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21)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22)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23)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24)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世上如果曾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宽宥和融化一切。
(25)那个风雪之夜,费尽周折的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作者:张抗抗,有删改)
根据拼音写汉字
惹shì()生非
选文讲述了“我”在雪天的一次经历,请仔细阅读选文④-(25)段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心平静
第⒆小节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第(22)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
从全文看,对文章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后,被覆盖的道路就会重新出现。
B.我们只要消除误会和怨恨,生活会变得开阔明朗。
C.我们要像文中的大娘一样,热心去帮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D.我们应以一种阳光、善良、真挚的心态去对待社会中需要救治的“病人”。

结合上下文,请你在第⑦段省略号处补写出我在漫漫雪天里行走的情景,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脊梁精神”赞
鲁民
①全国劳模、“矿山愚公”、优秀共产党员李双良,近年来致力于“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共作了两百多场“传统教育报告”。在每次报告的结尾,他总是殷切地希望大家都来做“中国的脊梁”,引起青少年听众的热烈反响。
②什么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人没有脊梁,无法站立,只能是一堆肉泥;一个国家没有脊梁,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会是一盘散沙,任人欺侮宰割。因此,中国需要“脊梁”,做“脊梁”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
③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强健超人的体魄,但须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七尺汉子,丈二金刚,如果见困难就躲避,遇强敌就屈膝,虽然体壮如牛,也只能是一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轮椅上的张海迪,凭着坚强的意志同命运抗争,她的精神激励了多少人去奋发进取?她虽手无缚鸡之力,虽三十多年未能站立,可是又有谁说她不是“中国的脊梁”?
④成克杰、胡长清虽官高位尊,但在国人眼里无异毒瘤恶疮,臭不可闻。而雷锋、王杰不过一普通士兵,王进喜、时传祥乃一普通工人,可他们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模范事迹,将世代流传,他们自己也将作为“中国的脊梁”彪炳史册。所以,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高贵的地位,但须有高尚的品德。
⑤中国人历来佩服的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热血男儿,敬重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志之士。孔繁森去世后,遗产只有8元6角钱,可生前他那富有的胸怀里,却始终装着他收养的三个孤儿,装着他牵肠挂肚的敬老院里的老阿爸老阿妈,装着他魂牵梦萦的阿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贫而犹富,爱国爱民,孔繁森也是“中国的脊梁”。
⑥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胸怀博大,无私奉献,这就是所谓的“脊梁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次次面临危亡忧患,却又一次次重新崛起,就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中国的脊梁”。
⑦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王铁人、孔繁森、徐洪刚、张海迪式的“中国的脊梁”,仍然需要发扬伟大的“脊梁精神”,在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让我们再为“脊梁精神”唱一曲赞歌,并高声呼唤:中国需要“脊梁”,时代需要“脊梁”,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带头做“中国的脊梁”!
第②段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联词语是()

A.因为……所以 B.如果……就
C.只要……就 D.不但……而且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第④节主要运用了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围绕“做‘中国的脊梁’”,选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的:



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理由是
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显赫的声誉,但必须有无私的奉献。鲜花掌声,万众瞩目,自然是人生至荣。然而,有功不居,埋头苦干,尤见高风亮节。抗美援朝的老英雄、老共产党员李玉安、井玉琢,隐功埋名几十年,默默奉献,自甘寂寞。他们名虽不显,位不骄人,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现代文阅读。
骆驼
①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些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之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进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筋斗,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里,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可真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在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是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悲惨的地步呢? A
②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玎玎珰珰响就知道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八只的,一顺地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来给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地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随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的欣赏。B
③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一双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
④C其实,骆驼不仅是在这炎蒸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现在沙漠里听说也有了现代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完全消灭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蠢的当中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五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并不是因为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是因为它在体内由于脂肪氧化而制造出水。它的驼峰据说是美味,我虽未尝过,可是想想熊掌的味道,大概也不过尔尔。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最欢喜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D
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扑簌( )吆喝( )
“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是么?”是原文中的一句话。你认为放在A、B、C、D中哪一处合适?说明理由。
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作者所描写的动物园中骆驼的形象,并用简洁词语概括这一骆驼的形象。
从语言特点看,第①段有不少生动形象的语句。写出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一句话,并简单分析。
作者心目中的骆驼的特点是:__________。
第④段中“大家都讥笑骆驼是兽类中最蠢的当中的一个”,共有三个理由,分别是:(1)只会消极忍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伙都不大喜欢看骆驼,作者看到受冷落的骆驼,心生怜悯写了此文,呼吁大伙关爱骆驼。
B.骆驼代表了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而不被人所重视,最终被人冷落老弱而死的人。
C.童年中骆驼的形象很美好,而动物园中骆驼的形象让人难以接受。
D.骆驼失去了用武之地,只好在动物园中默默地老其终生。

现代文阅读。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弦,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令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
(1)
(2)
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一大堆话”,请你想像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概括文段的大意。
第六自然段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
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文中带点的词语表现了什么?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样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读了此文段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