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走 后 ·心 语
苍天不悯,病魔无情,神医无措,虽经全力医治,儿女们抢着伺候,我们最敬爱的父亲,最终还是在家人的千呼万唤中撇下我们,安详地走了……
父亲走后,我忽然感觉自己不是自己了,无言无语,唯有无尽的悲痛。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手头的工作外,满脑子萦绕的都是父亲弥留之际那一抹眼神。
最后一刻,儿女,孙子,就连他一直视若珍宝的重孙仔仔,他都不看,只是拼尽全力,拼命集中渐渐涣散的意识,凝神紧盯着母亲,一直盯着。母亲坐哪儿,他盯哪儿,直至渐渐闭上眼睛。如果不是二姐悲痛欲绝突然休克,引起大家一阵恐慌,使他转移视线看了二姐一眼,我相信他的目光仍然盯在母亲身上……
我知道父亲的心思,虽然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因为家事常唠叨,但在最后的日子里,父亲最放不下的还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伴!母亲坐在父亲的身旁,抚摸着他的手,掩泪哽咽道:“娃他爸,你就放心地去吧!”在父亲紧盯着母亲一直在看时,大家都在抽泣哽咽,我强忍眼泪,强装笑脸,一直在大声向父亲表态:“爸,我会照顾好我妈的!爸,我一定会照顾好我妈的……”直到父亲安详地合上双眼……
那一幕,深深地刻到我骨子里了!
父亲的离去,对年届四十,但少经世事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我现在才亲身体会到什么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人这一辈子,生离死别四个字,别说读了,只看一眼,便觉个个沉重,字字冰冷,让人痛彻心扉!
丑怪叔,是父亲生前好友,在禹王乡政府从事了一辈子民事调解工作。父亲生病后,只要是出院在家的间隙,他每天上午都会来家里陪父亲坐一会。考虑到父亲需要休息,他每次来待的时间都不长,两人聊聊天,挺开心的。有一次,丑怪叔来家里和父亲聊天,父亲无意中叹息,说,忽然想吃掺了野菜的馒头。丑怪叔立刻起身,一边说“这不难,这不难”,一边往外走,不一会儿,他再次赶来,给父亲带来几个掺了野菜的馒头。
后来,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尤其是最后几天,整天处于昏睡中。丑怪叔还是每天来,来了,就在父亲的炕头坐一会儿,有时连屋也不进,就趴在窗户上往里屋炕上瞧瞧,然后悄悄离开。父亲去世后,丑怪叔顶着烈日,冒着高温,每天到地里招呼着村里人给父亲打墓。出殡那天,他跑前跑后张罗着。下葬时,他小心翼翼地与乡邻们一道把父亲的灵柩稳稳当当放置好……
父亲走时,有友人送挽幛,直率的满囤哥说,就写“天下第一大好人”吧!丑怪叔思忖片刻,我看还是写“为人忠厚,一生正直”吧,挺合适的!
于是,父亲去世第二天,一条巨幅的黑色挽幛便从二楼顶一直垂挂到一楼,那么的醒目。挽幛下方,悬挂的是老支书有贵叔题写的“仁德可钦”四字匾额。白纸黑字,言辞中肯,苍劲有力,以至于我看到第一眼时,面对挽幛,忍不住扑通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谢谢热心厚道的乡邻们,感谢你们如此由衷地给我父亲送上这么中肯的评价!父亲倘若在天有知,必然会为此欣慰不已。
父亲是七月九日晚10时12分去世的,有很多身后事要料理。第二天,根据父亲的电话本记录,我通知了父亲的单位。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当年的几位老同事,闻讯从不同的城市风风火火赶来。在父亲的灵前,这些两鬓斑白的老铁路工人哭喊着父亲的名字:“老董,大家都来看你了!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们执意要掀开冰棺,再看父亲最后一眼……
而父亲的手机也不时响起,其中有个电话,是父亲远在临汾的另一位老同事打来的。此时的他亦在病中,经历过一场大手术失声而无法交谈,只好由其儿子代为沟通。他儿子说,知道老友过世,他年过七旬的老父亲坐在家里,无声痛哭,泪流满面……让人闻之,不由心碎!
父亲一生为人纯朴忠厚,晚年生病后儿女个个争着孝顺,抢着侍候,也算是善始善终。但父亲也有遗憾未了。7月8日,父亲临终前一天,短暂地清醒时,提起远在广东参军的外甥涛涛,曾含泪感叹:“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见着涛涛。我两年都没见他了。可怜我涛涛,两个爷爷走他都没见着……”
7月9日晚,涛涛打来电话时,父亲正在昏睡中,本来可以让涛涛在电话里喊几句姥爷的,但大姐接电话时情绪过于激动,哽咽难言,我也不知道脑子哪根弦搭错了,劈手夺了手机,递给了大姐夫,大姐夫立刻拿着手机走了出去,他骗涛涛说,“姥爷好着呢,你放心!”没想到几个小时后,父亲与世长辞。
父亲闭眼后,因为涛涛有言在先,不让瞒他。所以,我第一时间给涛涛发短信,告知爷爷去世的准确时间,并说:“姥爷去的很安祥,为了姥爷,你要保重!”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都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涛涛情况如何,也不敢想像。但出殡前,涛涛有电话打来,他反复只念叨一句话:“我爸妈啥也不跟我说!”然后就是沉默。电话挂断后,不一会儿,有部队领导给大姐打来电话,说:“涛涛情绪很激动,我们都控制不住了……”
直到现在,提起涛涛,想到父亲未了的心愿,大姐还是难捺情绪,痛哭不已。而我,除了深入骨髓地思念外,还有就是挥之不去的内疚。如果当时我夺下手机,不给姐夫,而是打开免提,让涛涛叫几声姥爷,是不是遗憾就会少很多呢?
可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真有,那就让时光倒流,让父亲醒来,坐起身,笑着,然后,健步如飞……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父亲生前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在弥留之际,儿女、孙子、重孙他都不看,却拼尽全力,凝神紧盯着母亲,一直盯着。分析父亲这一行为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父亲去世的那天晚上,远在广东参军的外甥涛涛打来电话,涛涛的父亲(大姐夫)却骗涛涛说,“姥爷好着呢,你放心!”。你认为大姐夫这样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到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结合画线的句子请你按下列要求再写两句。
风雪太大,会把_______________;风沙太猛,也会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列词语
重蹈覆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骨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选文中的排比句,用“” 画出。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 — 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把什么比做高潮?把什么比做“低潮”?把什么样的生活比做死水?
文中“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一句中“这一套”指的是什么?
课文举了克利斯朵夫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事例,试举一例,并说说当你在精神消沉的时,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阅读《民工父亲的幸福》,完成文后题目。
民工父亲的“幸福”
(1)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2)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3) “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4) “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5) “什么事?你说吧。”
(6) “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7)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8)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9)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10)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11) “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工作时必须做到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12)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13)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14)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5)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16)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17)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8)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开篇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什么?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15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
轻点关门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于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A(感恩、感谢、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B(感叹、感慨、感激):“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我想:生活就是这样,。第⑤、⑥段横线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是AB
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答:①第一次:
②第二次: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3分)
答: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3分)
答:生活就是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答题。(12分)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睑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他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给划线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舔()眼yì( )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我”做的两件事,一是,二是。由此可见母亲既是,又是。
文中划“”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态?
文段中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答题。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⒁这不是梦想。
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阅读2-15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
(1)(2)(3)(4)辛苦打工,坚持学习(5)阅读文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的性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