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文化是19世纪60—80年代美国西部“畜牧王国”的衍生物,是一种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牛仔精神、牛仔音乐、牛仔舞、牛仔服饰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牛仔文化诞生地区的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点是
A.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
B.地广人稀,商品率高当今世界各国餐桌上的人都有可能享用到来自“牛仔之乡”的乳肉制品,这主要得益于
A.世界人口的大幅增加 | B.政策干预 |
C.机械化程度提高 | D.交通发展和保鲜、冷藏技术发展 |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
发和利用。据此回答16~18题。TvA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它所确定的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
A.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 | B.流域的综合开发 |
C.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 D.河流的梯级开发 |
TV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 )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 ( )
A.防治水污染 |
B.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
C.保护水源涵养林 |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
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4~15题。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 |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 |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
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 ( )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
化,图3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关于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于()
①晋煤外运②西气东输③西电东送④南水北调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据此回答9~10题。
降雨量 (mm) |
降雨 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
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隋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在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目前,地球上仅存有39亿公顷森林和12亿公顷的稀疏林。被破坏的世界森林面积估计每年在1000公顷以上,许多著名的“森林之国”(如泰国)已名存实亡。早在1977年,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变为木材进口国,泰国呵叻高原葱郁的森林已不复存在,裸露出砖红色的土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7~8题。
关于上述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
②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没有什么变化
③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④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在无林地区20 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
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
A.净化空气 | B.保持水土 | C.调节大气成分 | D.涵养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