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下面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读下文回答:
文:“有风暴而缺雨,有云雨也难以浸润土地,水有源而不能形成小溪,有河流而无河口;湖泊因为没有固定的湖岸而无名称,树木叶少或叶小,植物白天将叶子卷起来,只在夜间才张开,这里主要是穴居动物,爬行动物蜥蜴也相当多,它们多是夜间活动;大部分鸟类冬眠现象少见,而夏眠比较普遍。”
问题:
(1)从文字描述可知,①气候________,②河流________,③湖泊________,④植被________。
(2)从描述的景观看,它符合________环境,因为________是________带动物的生活特点,因而这里的自然带属________带。
(3)这个自然带气候是________。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每空2分,共20分)
材料一:200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象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该主题表达了对越来越频繁的天气、气候灾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强烈关注和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材料二:下表是2002年8月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
时间 |
气温(℃) |
气压(百帕) |
降水(毫米) |
风速(千米/小时) |
12时前后 |
25 |
1002 |
10 |
30 |
18时前后 |
30 |
990 |
50 |
230 |
24时前后 |
27 |
1004 |
10 |
50 |
(1)我国的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有__________、旱涝和________等。
(2)与材料二相对应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
A、 低气压、伏旱B、 低气压、寒潮
C、 高气压、伏旱D、 低气压、台风
(3)该天气系统多形成于________,其灾害主要由_______、______和风暴潮造成,在______季节影响我国_______地区;
(4)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
A、 狂风暴雨 B、 阴雨绵绵
C、 高温晴好 D、寒冷少雨
(5)该日18时前后上海的风向为
A、东南风B、 西南风C、 西北风 D、 东北风
读“北半球某地气旋锋面图”,回答问题。
(1)图中P1、P2、P3三条等值线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2)甲锋面属____________锋。
(3)该天气系统中心盛行____________气流。
(4)A、B两点的风向:A点____________风,B点____________风。
(5)A、B、C、D四地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____,能产生降水的是____________。
(6)未来一段时间,A地的天气将如何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半球。洋流③按性质属于()流(填寒、暖)。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环节,④表示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①表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