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运用信息、网络、通信等技术,建立了信访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群众信访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被群众称为“阳光信访”。“阳光信访”实施以来,该市信访形势持续向好,信访总量逐年下降,群众信访方式更加理性文明。可见实施“阳光信访”( )
①创新并畅通百姓反映诉求的渠道
②消除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③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信访公信力
④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下列包含的哲理排序最为正确的一组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A.①-③-④-② | B.①-②-③-④ | C.④-③-②-① | D.②-④-③-① |
如果看不出“149162536496481”这组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很难记住,如果看出了它们之间的意义结构:1,4,9,16,25,36,49,64,81,即“从1到9的整数的平方”,那就容易记了。这启示我们()
A.规律具有条件性 | B.要善于改造客观规律 |
C.真理是具体的 | D.要尊重和利用规律 |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掀动了多少人的感慨。材料体现()
A.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 | B.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 |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 D.世界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 |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好于此前的“到”、“过”、“入”、“满”等字眼,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做学问要反复推敲才能出精品,这说明()
A.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总是在不断推翻自己中前进 |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具有不确定性 |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