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周是在哪一场战役灭商的?领导灭商的周王是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在当时实行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实行这种制度能起到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些诸侯要对周王承担哪些义务?
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如下图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哪次惨痛的遭遇?造成这一惨痛遭遇的侵略者是谁?(2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中所说的地方在北京的哪条胡同?根据条款,列强在这条胡同里取得了哪些特权?(2分,至少答出2点,1点1分)
(4)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2分至少答出2点,1点1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11分)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他”的历史地位,并列举出两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3分)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试说明理由。(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
材料二:司母戊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4例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4分)
(2)你认为材料二可以印证哪些历史现象?(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传说、文物。指出其中哪一种提供的历史信息最为可靠?(2分)请举出能反映夏朝建立之前中国历史的传说(材料一所涉及的传说除外)和文物各一例。(4分)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1)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括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材料二:“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4)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针对这种情况,孔子采取什么措施突破了这种限制?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材料二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材料二指的是哪一场战争爆发前的矛盾?
(2)这两场战争的转折点分别是什么?
(3)这两场战争在性质上有何相同的地方?有何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