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
童年读书 莫 言 (有删改)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 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⑦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本文主要写借阅的四本书来讲述作者童年迷恋读书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 ;为读《青春之歌》 ;
为读《破晓记》 ;为读《三家巷》 。 阅读第②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结合课文,根据要求,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
(2)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加点词语“忐忑不安”的含义是
加点句子“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的含义是
结合选文,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1)
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书?说说你阅读它时的感受。(不少于50字)
(届福建漳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7期,有删改)
(1)将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
主要事件 |
③④ |
a |
⑤ |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
⑦⑧ |
b |
(2)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语境,任选一句赏析。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请从动词选用的角度赏析。)
我选()
(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两点即可,4分)
(5)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划“ ”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①玛利亚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的丈夫汤姆斯意外身亡。噩耗传来,玛利亚竟因悲伤过度,在怀孕28周时意外早产。住进医院的当晚,她产下了一名女婴。小家伙体重只有907克。按医学界定,28周出生的为极端早产儿,存活率非常低,因此,孩子生下后就马上被转移进恒温育婴箱。
②在这次分娩之前,玛利亚和丈夫已经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哈里5岁,女儿莫莉3岁。两个孩子活泼又懂事,尤其是哈里,一有空就去育婴室探听妹妹的情况。
③按照汤姆斯生前起好的名字,女婴叫伊莎贝尔,意思是“上帝的誓约”。伊莎贝尔在医院接受了整整10周治疗。这10周对于她的家人来说是漫长。终于,这煎熬的时光过去了。出院时,她的体重已经达到2.26公斤,看上去像一个正常的婴儿了。正当一家人兴奋地来接她出院,医生表情严肃地叮嘱玛利亚:护理早产儿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在离开育婴箱这个模拟的母体环境后,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玛利亚拖着沉重的步伐带着伊莎贝尔回家,同时,也陷入了担忧之④就在回家后的第二天晚上,玛利亚给伊莎贝尔喂了奶,然后催着客厅里的两个孩子去睡觉。突然,卧室里传来伊莎贝尔的哭声,玛利亚跑进去一看,不由得大惊失色:只见伊莎贝尔的哭声越来越弱,全身开始变蓝,然后发紫,眼睛也慢慢地闭上了。一切发生得太快,玛利亚这个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全然不知所措。她感到周围的空气似乎在渐渐凝固,自己也似乎要被冰封住,动弹不得。
⑤正在这时,哈里冲了进来,他先是轻轻地拍了拍妹妹的腿,然后呼唤着她的名字。看到妹妹全无反应,他竟模仿电视上曾看过的急救镜头,扳开伊莎贝尔的小嘴,对她连续吹起气来。一次,两次,三次……就在玛利亚近乎绝望之时,奇迹出现了,看上去已经死去的伊莎贝尔慢慢苏醒过来。玛利亚一把抱住哈里,泪如泉涌。
⑥医院又对伊莎贝尔进行了系统的检查。最后确诊:伊莎贝尔因神经系统发育得不完全,患有严重的早产窒息症,常常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停止呼吸,如果救治不及时,极容易死亡。这种特殊的病症无法一次性治疗成功,只能靠患儿增强体质慢慢克服。
⑦回家的路上,汽车轰鸣,路人喧哗,而玛利亚只听到自己沉重的心跳,再次陷入了自责以及对小女儿的深深担忧中,一旁的哈里看着悲伤不已的母亲,已暗下决心。
⑧这年初秋的一天,泰迪熊俱乐部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小学员——一个6岁的孩子,这个俱乐部是英国红十字会下设的一家慈善机构,免费向市民传授一些常用的急救技巧。这个孩子的到来,引发了人们的议论,因为他和他的同学坐在一起听课的样子惹人发笑,很多人甚至以为这只是这个孩子的恶作剧。然而,当得知他想救护妹妹的初衷后,人们无不动容。
⑨于是,哈里成了伦敦市年龄最小的急救学员,虽然他的同学大多是六七十岁、已经退休的老人,可是与他们相比,哈里是学得最认真的一个。每天回到家,哈里都会按老师所讲,将那些急救技巧在4岁的妹妹莫莉身上实践一番,这样,他很快就掌握了学到的知识。
⑩从那儿以后,哈里安慰妈妈专心工作养家,自己承担起照顾伊莎贝尔的重任。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中,尚不懂事的伊莎贝尔对这个活泼可亲的哥哥特别依恋,每次睡觉都要哥哥哄她才能进入梦乡,等到她开始学说话时,开口叫的第一个称呼竟然是哈里的名字。
⑪在伊莎贝尔一岁多时,哈里按照专家的建议,开始适当加大妹妹的运动量。小孩子都会耍小性子,每当伊莎贝尔哭闹着不想继续坚持下去时,哈里就从口袋里变戏法一样掏出她最爱吃的食物,伊莎贝尔只好乖乖地听话。
⑫当医生们都惊讶于伊莎贝尔为何恢复得如此之快时,玛利亚为他们揭晓了答案,在哈里建立的救治记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共为伊莎贝尔急救上百次,其中22次实施了人工呼吸。靠这22个生命之吻,哈里充当了伟大的守护神,一次次将逼近妹妹的死神驱走。
(选自《意林》2014年第10期,有删改)请你为小说拟一个标题。
结合原文,说说第④段“玛利亚这个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全然不知所措”一句中加点词语“不知所措”的表达效果。
第⑦段“回家的路上,汽车轰鸣,路人喧哗”这几句简单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哈里是个怎样的孩子?(至少答出两点)
阅读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一】男孩与妹妹相依为命,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男孩以为抽血就会死,但仍为妹妹输血。抽完血后,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很高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选自欧阳宗《平分生命》)
【材料二】武汉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选自《武汉晚报》2015年1月18日)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
让风为手机发电
杨先碧
①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做很多事情,除了传统的打电话、发短信外,还可以完成网络浏览、社交、游戏等任务。人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大大增加,电池电量不够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随时“来电”?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吹吹风就可以让手机充电。
②风力可以用来发电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但是如何把这一技术用到手机上,则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因为手机本身是一个便携式小电器,为它配备的风力发电机也要很小以便于携带,最好是能附着在手机上。另外,为手机配备的风力发电机要随时放在包包里或衣袋里,因此要十分结实,不能和别的物体一撞就碎。
③要满足以上条件,就需要对手机上的风力发电设施进行创新。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人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在手机外壳上粘贴一些扁平化的微型风力发电机。这些风力发电机很小,厚度只有几十微米,几乎不会增加手机的厚度和重量。这些风力发电机直径只有1.8毫米,一个手机外壳上就可以粘贴上百个微型风力发电机。这种微型发电机究竟有多小呢?研究人员说,一粒饱满的米上就可以贴10个这样的发电机。
④一个微型发电机产生的电量微不足道,但是几百个微型发电机一起启动,就可以为手机进行快速充电了。在风力充足的地方,比如电风扇前、户外有风的地方,几分钟就可以为手机充满电。在没有风的地方,也可以挥舞手机,因为挥动就可以产生“人工风”。挥上几分钟,可以用上几小时,这样的劳动还是值得的。
⑤在微型风力发电机的材料选择上,研究人员也费了不少心思。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微型风力发电机采用塑料制造扇叶,这在独立使用的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若是贴在手机上用肯定不行,稍稍一挤压就成了碎片。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材料,最终采用了柔性镍合金。这种材料制成的风力发电机强度和韧性都很好,不怕挤压,不会变形,也不怕强风吹。
⑥研究人员表示,假如此项研究真能成功,微型风力发电机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种发电机可以安装在许多便携式电器上,使它们随时“来电”。还可以安装在一些微型机器人上,方便保持机器人的电量。甚至可以安装在电动汽车上。想象一下,当汽车在道路上奔驰时,密布在汽车外壳上的成千上万个微型风力发电机迎风启动,产生的“涓涓电流”汇聚成“大电流”,这样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就可以自动充电了。但目前,微型风力发电机还在研究之中,要投入日常使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选自科学网2015年2月“科普集锦”,有删改)第④段说“这样的劳动还是值得的”,结合前文,说说“这样的劳动”具体指什么?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⑤段“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微型风力发电机采用塑料制造扇叶”一句中,“常见的”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科技改变生活,结合选文,试想有朝一日,微型风力发电机研发成功,可在哪些方面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鞋中鞋
张格娟
①父亲刚一进门,就急忙脱掉皮鞋,旁若无人地抠起了脚心,嘴里还不住地大声说“痒,真痒啊!”家里人都清楚,他的脚气病又犯了。父亲的脚气病折磨了他好几年了,四处求医问药,也只能是反反复复,不见有所好转的迹象。
②坐在沙发一旁的外婆发话了,她说,我有良方,保证药到病除。
③父亲哈哈大笑说:“我访遍了多少个名医了,都是于事无补,妈,您还是别开这个玩笑了。”外婆从里屋拿出一双麻鞋交给了父亲说,试试吧。父亲穿上那双笨重的麻鞋,在家里走了几圈说:“感觉还真是不一样啊!”
④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不爱穿麻鞋。
⑤这还得源于他疼痛的读书时代。那时候,爷爷去世的早,后来,奶奶不幸也走了。北方的冬天,是五岁的父亲记忆最深刻的季节了。那时候,一年四季穿着麻鞋。冬天,赤着双脚穿麻鞋,冻得两只脚像猪蹄,红红肿肿的,一到晚上,睡在炕头,奇痒无比。脚后跟上的裂纹,像一张张鱼嘴,密密地斜布着,时不时地还渗出血珠子。
⑥慢慢地,父亲也穿出了诀窍,将麦草秸秆揉软,用针线串起来,裹在脚上,再穿麻鞋就舒服多了。他们把这种鞋中鞋,也叫套鞋。父亲幼小的心里,就暗暗发誓,将来等他有了钱,他就穿最好的鞋。父亲讲着他的故事时,我看到他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⑦皮鞋成了父亲最初奋斗的目标。
⑧当年,大学毕业后的父亲,入赘到我母亲家,我的外婆,能做好多麻鞋和布鞋,但父亲却一双也没有穿过。后来,父亲也如愿以偿地当了县XX局的局长。他每天穿着皮鞋出入于各种大会小会场,说这是工作需要。
⑨记不清从哪一天起,家里的客人突然间多了起来,隔三差五地提着大包小包出现在我们家的客厅里,那时候,只有四岁的我,总会从皮鞋里翻出厚厚的一沓钱,拿给外婆看,坐在灯下纳鞋底的外婆,长长地叹一口气说:“妞妞,将钱放回原处吧!看来,你爸爸得穿草鞋了。”我总歪着脑袋,奇怪地问:“外婆,为什么呀?”外婆说,皮鞋不透气,穿着脚憋。麻鞋穿着舒服,心里踏实。
⑩还真应了外婆的话,一到夏天,父亲的脚就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泡,还溃烂,医生说那是脚气,这可恶的脚气让父亲受了不少罪。后来,那些锃亮的皮鞋连同包裹被请出了我们家。父亲说,这些鞋不可怕,可怕的是鞋中鞋呀,分明是一个个鞋套嘛!外婆笑逐颜开地对我说:“妞妞啊,外婆没看错你爸爸。”
11外婆就用她干瘦的双手,纳了厚厚的布鞋底,做了一双麻鞋给父亲穿。说实在的,那双鞋丑极了,鞋底笨笨拙拙地厚实,加之,外婆眼神不好,针脚也歪歪扭扭。和专卖店里那些精巧的皮凉鞋相比,真是一个天鹅,一个是十足的丑小鸭了。
12被脚气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父亲,这次却破例穿起了外婆做的麻鞋。说来也怪,从那以后,父亲的脚气,奇迹般地好了。每到夏天,外婆都会给父亲做好几双麻鞋。他们局机关的男同志都穿起了麻鞋。父亲还引领了一阵麻鞋的时尚潮。
13外婆临终前对父亲说:“儿呀,麻鞋虽丑,但那是娘纳的千层底,结实啊!人活着,心正脚跟才稳。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管住自己的脚,不能伸太长了。鞋子小了,脚会夹伤;鞋子大了,脚也会受伤。更不要穿鞋中鞋啊!”父亲流着泪点了点头。
14在外婆的箱子里,父亲拿出了十多双崭新的麻鞋。
15后来,市场上兴起了一种机制的麻鞋,样子比外婆做的轻巧好看多了。可父亲还是喜欢外婆给他做的麻鞋。他说,穿着它,图得是一个心境敞亮!
(选文有删改)文章插叙了父亲读书时代穿麻鞋的经历,有何作用?(3分)
阅读文章,简要分析下面语句中父亲两次流泪的原因。(2分)
(1)父亲讲着他的故事时,我看到他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2)父亲流着泪点了点头。赏析第11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外婆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鞋中鞋”的含义。(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西安的冰窖巷
陈嘉瑞
①西安城内的西南角有一条巷子,名叫冰窖巷,因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这条巷子的北面,就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那时每到严寒的冬季,官府就开始组织人力采冰藏冰,到了来年夏季,大约是在端午节前后,则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②中国的北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故有冬季藏冰以供来夏使用的条件和习俗。追溯这一风俗,则来历久远。夏朝历书《夏小正》“颁冰”中说:“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即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作珍贵礼物,赏赐给士大夫。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的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此当做一种荣耀。白居易在《谢冰状》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可知那个时候,炎夏能得到藏冰是极少人才有的享受。故而《云仙杂记》中说,唐代时“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壁。”
③从周朝开始,朝廷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叫“凌人”。以后,历朝历代也都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事务。冰窖都建在比较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的稻草和芦苇铺垫,将冰块放在上面以后,再覆盖稻草、锯末、树叶等隔热保温材料,以防融化。储藏好以后,密封窖口,待来年再打开来享用。尽管这样采用了保温措施,到了来年,还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量的三倍。
④古人藏冰,有两大用途,一是夏季消暑;二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唐时杨国忠得势,《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逐为山,周围于宴席间。”说他夏天在家里设宴,令匠人用大块的冰块雕成冰山,当作屏风围在宴席四周,冰雪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要穿薄棉衣,效果堪比今天之空调。至于宫廷御苑里,炎夏用冰消暑也自然成了皇亲国戚们的一大享受。在饮食上,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时已是常事了。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季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时饮的酒都要冰镇,也由此,在中国产生了最早的冰制冷饮。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冰激凌。
⑤西安冰窖巷的藏冰,一是来源于渭河,还有绕城的八水,城南的太乙宫,也是采冰的去处。如今的太乙宫天池,夏季还有冰存在。二是在冰窖巷西边的白鹭湾、龙渠湾一带,明清时有一个大水池,每到冬季冰层很厚,正离藏冰的冰窖巷不远,也是冬季藏冰的主要来源之一。到了清末,西安冰窖的使用到了最后一段时间,而后便渐渐废弃了。其中时局、气候的因素都有影响。没有了冰窖之后,冰窖巷的名字却一直保留着。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的时候,冰窖巷曾一度改名为红缨三巷,但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冰窖巷的原名。如今,这样的一条特色鲜明的巷子,就很有一些文化和历史的色彩了。本文主要是从西安冰窖巷的 和概况、藏冰的来历习俗、藏冰的方法、藏冰的用途以及西安冰窖巷的 和发展变迁等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这些冰窖位置可见,当时冬季采冰的地点很大可能来源于渭河”一句中“很大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冰窖巷的北面,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每到冬季采冰藏冰,来年夏季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
B.冰窖都建在比较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稻草、锯末、树叶等隔热保温材料铺垫,将冰块放在上面以后,再覆盖新鲜的稻草、芦苇等,以防融化。 |
C.元代的忽必烈的宫殿里出现了冰激凌样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就是现在的冰激凌。 |
D.没有了冰窖之后,冰窖巷的名字也随之不存在了。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冰窖巷的原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