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xǐng)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①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径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②。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劝之:“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注释:① 尼:劝阻。 ②勖:勉励。 下面哪句中“之”的用法与意义同“其近卒泣陈劝之”中的“之”一样?(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齐之习辞者也 |
C.至之市 | D.吾欲辱之 |
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钱金玉在抗击英军入侵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英勇奋战。 |
B.这篇短文介绍了钱金玉虽家有老母仍毫不避难,身负重伤,力战而死。 |
C.钱金玉接到上级的命令后慨然奔赴前线,抗击英军,为国捐躯。 |
D.钱金玉性格刚强果敢,有节气,至死还心怀国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钱金玉官松江千总 官:________ ②径至吴淞 径:________
③及东炮台陷 及:________ ④曾不少却 少: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1)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译:
(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
译:
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 B.或以钱币乞之(把他当乞丐) |
C.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 D.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
翻译以下句子: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2分)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人之为学(为:求,做) B、虽子羔、原宪之贤(虽:虽然)
C、独学无友(独:一个人) D、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庶几:差不多)对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必然后退。 |
B.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就应该独立来学习,不能和无车马之资的人一起学习。 |
C.这篇短文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
D.本文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
古诗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回答相关问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 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下面句中的“故”与“王惊问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 B.广故数言而欲亡 |
C.公问其故 |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为什么还能够进谏成功?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