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生活顿起困扰。对家里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做洗脸用,再做洗抹布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
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了一杯净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满足与幸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感降到零。
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鱼。中段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人高兴了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的北京鱼好吃。
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到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按《幸福递减律》作者林火女士的观点,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在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悖反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幸福递减律”的一种方式。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
此外,要控制“幸福递减律”,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越艰,爱之越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的“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快乐,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叫“幸福递减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现象”的具体内容?请再举一个符合“幸福递减律”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幸福递减律”这个悖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黄昉苨的《土豆英雄传》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毫无疑问,土豆是这一结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时,大英帝国正处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时代——新作物的引进与农耕技术的改良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英国各地纷纷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而爱尔兰地区的人民吃着土豆,为英格兰地区那些进入城市的工人生产农产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了。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土豆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 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的作用。
(2) 请指出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思考“土豆英雄传”这一题目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死亡之湖——罗布泊
①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是中国第二大盐湖,又名罗布卓尔,古称黝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和洛普池等。
②公元前403~221年,《山海经》就有记载:“不周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史记·大宛列传》载:“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罗布泊卓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东北部,塔里木地块东部。长轴呈东—西方向延伸,长300.0千米,宽125.0千米,面积5350平方千米;它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古今中外无数史地学者的探索,使这块土地充满着神秘感。
③清代,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在其撰写的《河源纪略》卷九中记载:“罗布卓尔为西域巨泽,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十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
④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察,一次是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另一次是1980~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的罗布泊考察队。取得了罗布泊洼地的形成和演变,湖区地貌、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土壤以及楼兰古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等的丰硕科研成果。1980年5~7月彭加木同志为寻找水源,在考察途中于库木库都克地区遇难,为罗布泊地区的科研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⑥湖区集水面积144.0×104平方千米,补给系数为150.58。主要入湖河流有孔雀河、塔里木河、米兰河、若羌河、瓦石峡河等,汇集高山冰雪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分界线甚不明显,常常发生相互袭夺,导致罗布泊的所谓“游移”和湖面萎缩。建国后,上游农垦迅速发展,并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拦截水源,使两河入湖水量大为减少,乃至断流。
⑦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⑧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如今,从卫星像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
⑨是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说说文题“死亡之海”中“死亡”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罗布泊断流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第⑦、⑧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常常”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蓝蝶的光辉
⑴亚马逊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醒目的彩虹般蓝色光辉。蓝蝶的光辉如此强烈,其奥妙在于它的翅膀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这引起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很大的兴趣,正在对其原理进行研究。
⑵人们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蓝蝶的翅膀有独特的光学性能,但直到最近才开始了解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和精巧的结构。蓝蝶的翅膀上覆盖着许多由单个表皮细胞构成的微小的几丁质鳞片,这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用显微镜观察鳞片,发现鳞片表面刻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的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这种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但结构更为精巧。
⑶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由许多层透明介质构成,其反射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具有极高的反射率,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却很低。换言之,观察者只能在很小的角度内看到反射光束,略为偏离就看不见了。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是广角的,能见的视角竟高达一百度!蓝蝶翅膀的这种奇妙光学性能的秘密在于其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有略为不同的倾斜角,这种安排使得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也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
⑷蓝蝶耀目的光辉干什么用呢?原来是用来作为其占领区的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看到,知道趋避。它的蓝光越强,其示警作用就越显著。
⑸目前,有一些研究机构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加以仿造,应用于各个方面。
⑹首先想到的应用是:既然反光如此强烈而醒目,就可以用来作为公路上的路标。另一个可能的应用是改善电脑的平面显示器。
⑺军事部门想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的新型迷彩伪装。原来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是由羽状物的尺寸决定的,改变尺寸就可以变换颜色。例如可用于水陆两栖军用车辆,在水中行驶时变为闪耀的银白色,在陆上行驶时变为花斑的草绿色,像变色龙那样神出鬼没,岂不大妙!
⑻由此,可以想象到的另一个应用是时装,如能仿蓝蝶翅膀做出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来,少女穿上由这种衣料制成的时装,将在时装展示台上大出风头。
⑼最重要的应用是有价债券的防伪。现代彩色复印机已能仿造出几可乱真的假钞,但是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伪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一家印制塑料钞票的公司对此颇感兴趣,认为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制造假钞的罪犯们做梦也想不到,亚马逊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将成为他们的克星。
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但却未能成功的事,它精细地调节了翅膀的反光率。”另一位研究者说:“人们看到其复杂性,感到模仿并非易事。”迄今为止,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⑾自古以来,蝴蝶就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不是吗?从“庄生梦蝶”的迷思,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神话,无不勾起人们浪漫的遐想,如今蓝蝶又为蝴蝶的神话增添了新的篇章。原来蝴蝶的翅膀上竟有如许奥妙,使科学家自叹弗如,工程师竞相仿效。
(作者:沈致远 选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段简说蓝蝶具有的光学性能,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对其反光原理进行研究。 |
B.第⑵-⑷段介绍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及其目的。 |
C.第⑸-⑼段介绍蓝蝶反光机理的应用。 |
D.第⑽-⑾段写蝴蝶翅膀上的奥妙深深地吸引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
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 B.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
C.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 | D.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蓝蝶翅膀对光线高反射率的特点可以用来制作公路路标、改善电脑平面显示器。 |
B.在蓝蝶仿生的各类研究中,有价债券防伪方面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 |
C.新型的迷彩伪装和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时装都可仿照蓝蝶翅膀变换颜色。 |
D.亚马逊丛林中蓝蝶的翅膀,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是:羽状物的分支多能增强蓝光的反射。 |
B.第⑶段介绍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的作用是为了说明蓝蝶翅膀的反光是广角的。 |
C.第⑽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它说明了到目前人们研究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D.本文介绍蓝蝶,结尾处作者又写到庄生梦蝶、梁祝化蝶,这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
阅读下面文字。(共10分)
①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最终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而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成为主流。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传播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首先,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具有多样性。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有很多,网上论坛作为网络组织传播途径,为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方便;而网站作为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则成为个人、组织及国家机构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微博为个人发布信息提供了捷径。同时,一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像贴吧、微信等。另外,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QQ等,都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传播的常用方法。
③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当前人们的关注点十分广泛,过去以单一形态传播的信息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但网络信息资源却能突破传统限制。网络信息资源借助多种传播形态,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将各领域资源和各种文件类型在互联网上传播。网络信息资源涉及的领域可以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娱乐等再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件类型可以是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和文献信息索引,也可以是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网络信息资源可谓应有尽有,这些都尽可能地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④再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速度具有___性。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及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的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把事件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在网络上公众可以看到事件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
⑤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人类突破了时空的约束,步入了自由的王国,不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丰富了人们的见识。阅读文章,请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比较全面反映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特点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3分,含书写1分)
(1)包罗万象
(2)天涯若比邻
(3)条条大道通罗马
(4)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根据第④段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只填序号)
甲:及时乙:即时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你对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特点的了解,谈谈你怎样看待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和青少年学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小明是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虽中考在即,但因病不得不在家休息两个月,这给小明的学习带来了极大困难。于是小明参加了网上学校的学习。他一方面收看网校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通过网校论坛与老师讨论学习上的疑难。网校学习之余,小明还在其他网站搜索关于学习方面的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最终,小明虽然休假两个月,但学习成绩并未受到影响。
材料二:小明读《史记》时碰到了一些不太理解的词句,于是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资源,可是他发现关于这些词句网上有多种解释,让人很难分辨哪种理解更恰当。一时间,小明非常苦恼,不知该如何选择。
【2014中考陕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 分)
中国珠算
王渝生
①2013 年12 月4 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丈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中因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 多年的漫长岁月。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情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② 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人们在算筹的基础上,改进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珠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 年,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到了东汉末年,徐岳在《 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每位有5 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 颗相当于5 ,下面4 颗每颗当作1 ,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的确切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 插图记载是上1 珠。午荣的《 鲁班经》 是上2 珠,下5 珠,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③ 最常见的传统算盘,为上2 珠下5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 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 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 。古代的珠算法,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开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④ 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在筹算中应用了。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后来浙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杨辉在《 乘除通变算宝》中,叙述了“九归”,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添注了32句新口诀。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其中也有“撞归口诀”。就这样,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到了明代,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城。
⑤这些努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借助珠算盘这个简单的工具,算术这门本来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学问在大众中迅速而空前地普及开来。计算,已经不再是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了。现在,只要能背下珠算法口诀并辅以一定时日的拔珠练习,即便是不懂算术原理的粗汉,照样也能完成加减甚至乘除等复杂的日常计算。
⑥ 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帐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它被当做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豪不差。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⑦简简单单一副算盘,背后竟有这么多学问,能被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不奇怪了。(选文有删改)根据第① 段内容,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介绍珠算的特点。( 2 分)
文章第②③段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珠算,请依据文段内容填空。
第②段:珠算盘的来历,
第③段:珠算盘的构成,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具体说说,“慢慢“一词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 2 分)
(2)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为什么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 2 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珠算盘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就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B.算术这门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学问,能在大众中迅速空前的普及,是因为珠算法口诀及拨珠练习易于掌握的缘故。 |
C.介绍“九九”口诀时,用了沈括、杨辉、朱世杰、丁巨以及明代各位有识之士的资料,这些都是“引用”的说明方法。 |
D.算盘可以作为象征富贵的吉祥物,形容在钱财方面的精明,昭示赏善罚恶的严明,这些是算盘计算功能的引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