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中缅天然气管线全线贯通,其线路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关于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商品率高 |
B.粮食单产高 |
C.农场规模大 |
D.水利工程量小 |
中缅天然气管线的贯通有利于
A.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
B.减缓土地沙漠化程度 |
C.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
D.加强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 |
读我国某城市局部功能区1㎞²附近三路不同方向公交站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高等级的中心商务区 |
B.乙为低级住宅区 |
C.丙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区 |
D.丁为传统商业区 |
若该城市是湖南韶山(27º54'N,112º30'E),在楼房高度、各个站台尺寸大小和邻近楼房间距相同的
情况下,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12点整,该城市各个公交站台影子均朝向正北方向 |
B.12点30分,南北方向路线两侧站台均暴晒在阳光下 |
C.晴朗的春分日日出时刻,图示所有站台均为阳光普照 |
D.全年内每一天,东西方向路线两侧各站台有阳光照射时间均相同 |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 ,44°50′N )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
该地景观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C.非地带性规律 | D.垂直分异规律 |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右图为左图某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回答下面各题。据左图可知甲村较乙村
A.昼长 | B.规模可能小 | C.灾害多 | D.降水多 |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基塘农业是该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B.终年高温多雨,水稻、甘蔗和油菜是这里重要的农作物 |
C.河流两岸排水良好的山坡上茶园分布广泛 |
D.泥石流是影响该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据左图信息,可信的是
A.台阶路比索道坡度大 | B.河流总体为自东向西流 |
C.P所在地点地形平坦 | D.Q附近公路沿山脊蜿蜒 |
下表是我国30°N附近四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的气候资料,读表回答下题。
省级行政中心城市 |
气温(°C) |
降水量(mm) |
|||
1月 |
7月 |
1月 |
7月 |
全年 |
|
① |
3.8 |
29.1 |
34 |
151 |
1222 |
② |
7.6 |
28.4 |
20 |
171 |
1138 |
③ |
5.5 |
25.2 |
7.3 |
230.5 |
921.2 |
④ |
—2.1 |
15.3 |
0.5 |
119.4 |
420.5 |
读表,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城市按海拔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①②③④ |
B.导致①、④两城市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 |
C.城市③的7月降水最多是因为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最强烈 |
D.城市②年太阳辐射量最大 |
导致①、④两城市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地形地势 | D.人类活动 |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逢一、三、五期在甲地,逢二、四期在乙地,逢六、七期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以农历计,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下面各题。该地区
A.集镇分为两级 |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
C.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 | D.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 |
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
C.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 D.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