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下列观点中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根本一致的是()
①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②世界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③物质世界的根本是不被分割的机械的原子
④天为金,地为土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情景交融。比如,人高兴时,就觉得仿佛太阳在笑,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移情”说法()
| A.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
| 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
| C.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 D.属于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人脑总是不能客观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
下列观点与“你若不听,便没有闲言”所坚持的哲学基本立场相同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 |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
| C.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 D.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向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下列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 |
|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