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思想光辉。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①胸有成竹—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
④见仁见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边图表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时间 |
发明产品 |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的时间 |
|||
二战前 |
照相机 |
112年 |
|||
电动机 |
65年 |
||||
电话 |
56年 |
||||
二战后 |
原子能 |
15年 |
|||
电视 |
5年 |
||||
激光 |
2年
|
子贡倦于学,乞于孔子,“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仲尼的话
A.否定相对静止,错误 | B.认识到事物是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的 |
C.看到事物是前后相继联系的 | D.把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句表明
A.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C.任何事物都只是相对静止的 | D.静止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上述观点属于
A.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
B.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
C.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
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
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B.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具有全新功能 |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