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据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发展将改变过去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发展格局,而是规划建设通州、顺义等11个新城。新城的发展可以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成为集就业、生活、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新区,使北京城市建设有利于首都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成为“宜居城市”。上述规划蕴涵的哲理是
A.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们对事物各要素的科学分析 |
B.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C.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不平凡的2009年取得的成就再次证明,党中央完全具有在复杂形势下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只要全党全国齐心协力坚决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去工作、去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任何困难和风险,胜利实现我国的各项既定目标。上述材料说明
A.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胜利实现各项既定目标的保证 |
C.只有经过困难挫折,才能取得成功 |
D.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
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5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 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材料二: 表1 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
年份 |
城市 |
乡镇 |
1997 |
5 1600 |
2 090 |
2004 |
9 422 |
2 936 |
表2 我国贫富差距
人群 |
占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比重(%) |
占总人口20%的最贫穷人 |
4.7 |
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 |
50 |
材料三: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从先富到共同富裕,让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富起来。五中全会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到了突出位置。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的看法。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就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目前的800元提高到1 600元。个人所得税的调整
A.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公平 |
B.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好地发挥国家职能 |
C.将使高收入者的收入减少,影响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
D.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
根据计划,2007年“嫦娥”一号将携带九种仪器升空,目前九种仪器都完成初样研制并正在进行测试,这意味着今年将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关键一年。我国积极实施“嫦娥”一号登月计划,有利于
①获得制空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展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
③垄断太空资源,造福人类 ④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