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①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②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③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④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⑤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⑥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⑦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 “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⑧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⑨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⑩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⑪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⑫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⑬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⑭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⑮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
换暖
包利民
①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②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③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④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⑤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老李头狠吸了一口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⑥“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⑦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这时,几声汽车喇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⑧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⑨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A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⑩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B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
⑾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C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⑿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⒀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⒁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熏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不一会儿,炉子也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⒂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⒃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两件事?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换暖”含义。
请从修辞和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第⑨、⑩、⑾各有一处写老李太太脸上的笑,请根据上下文分析这三个笑容所包含的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6分)
第⒂段战友问开车的战士“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开车的战士回答自己是故意的。其实在前文已有句子作了暗示,请找出并写在下列横线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
夜晚
①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 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和乡村夜晚的,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的句式写一个句子。(3 分)
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请按要求赏析。
(l)第④ 段中加点的“筛下”一词,能否用“落下”代替?请说出理由。(3 分)
(2)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说说第(3)段画线句在写法上的妙处。(3 分)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文章结尾运用用了 的写法,意境幽远。请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
最后的礼物
①织完最后一针,妈妈哭了。妈妈没有哭出声,丁旺看着妈妈把嘴唇咬出牙印,咬出血,妈妈看着丁旺就又笑了,笑得像外面晴开的天。
②丁旺也笑了,小心翼翼偎进妈妈的怀里,帮着妈妈擦去泪水,汗水。八岁的丁旺懂事,他怕硌疼了妈妈。妈妈瘦得就剩下一层皮,苍老而干枯,那些骨节突兀而高耸,就像寒风中随时都会折断的枯树枝。
③妈妈的力气好像全部用完了,她把手放在丁旺头上,连来回抚摸的力气都没有。妈妈闭上眼好像睡着了。丁旺看着妈妈那么疲惫,像赶了多么长的路终于回到家,长舒了一口气。
④多累啊,连着几天,他看见妈妈屋里的灯亮到很晚。他睡醒一觉,灯还亮着。爸爸小声说,今天累了,明天再织吧。妈妈说,明天还不知道能醒过来不?现在能织就多织一会吧。妈妈声
音很低,丁旺屏息静气,支着耳朵才能听见。
⑤丁旺给妈妈小心扯着薄被子。天气越来越热,眼看就要收麦了。
⑥丁旺手里还攥着半疙瘩毛线。刚开始的时候,他怎么都缠不圆。妈妈微笑着教他。他按
着妈妈说的,先左缠右缠缠成一个疙瘩,然后横缠竖缠,他就缠成了一个歪甜瓜。他笑了,妈妈也笑了。几个毛线疙瘩缠下来,他缠的毛线疙瘩就又圆又大,严紧而松软。
⑦每天放学,他告诉妈妈学校里好笑的事好玩的人,妈妈听着听着就笑了。他喜欢看妈妈
上下舞动的手,妈妈说织毛衣有什么好看的。丁旺说妈妈不是在织毛衣,妈妈是在绣花。妈妈
停下手,盯着丁旺看一阵子,眼里汹涌着泪水。
⑧那些毛线都是妈妈从医院出来后,拆了自己所有的毛衣毛裤洗净,晒干。丁旺呼吸着有
着好闻香味的洗衣粉,他偷偷哭过几次了。
⑨织一会毛衣,妈妈满头大汗,停下手大口喘息着。丁旺知道妈妈累,更疼。丁旺站在屋
后大声骂过多少次,他记不清了。这该死的骨癌。该死的骨癌。每到星期天,他都会跟着奶奶
到村西的小教堂,为妈妈祈祷。家里为妈妈看病,把能卖的都卖了,亲戚邻居都借遍了。今年
的麦子还没收下来,爸爸让收麦子的邻居预付了三千元。爸爸说,你妈妈可能吃不上新麦子,
我们爷俩好对付。丁旺像大人似的,脸上没一丝笑意点点头。爸爸每天出门打工,深夜十一二
点回来。爸爸无论多晚回家,进门就满脸笑容。
⑩妈妈睁开眼念叨着,你看妈妈多不中用,又睡着了。妈妈伸出骨瘦如柴的右手,指着柜子。丁旺跑过去拿出那五条毛裤。丁旺一条一条捋直,从短到长紧挨着排开。离妈妈最近的那条是
最短的,妈妈说你今年冬天就穿这条。丁旺拿起那条最长的说,爸爸今年冬天就穿这条。妈妈
微笑着摇摇头说,你爸爸是大人,他不怕冷。这六条都是给你准备的。妈妈没啥能给你留下的,只有这六条毛裤。
11丁旺愣怔了,抱紧了妈妈,任泪水流着。他从来不让妈妈看见他哭。妈妈说,每二三年
换一条,换勤了就没有了。到时候多买条松紧带束着,毛裤不掉胯。丁旺咬住嘴唇点着头,他
把嘴唇咬出了牙印,咬出了血。他知道,这是妈妈用所有心血留给自己最后的礼物。试分析文章标题“最后的礼物” 的含义。(4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八岁的丁旺在艰难的生活中,在母爱的呵护下早早的懂事了。请你从文中选出一例做简要分析。(3分)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织完最后一针,妈妈哭了。②丁旺呼吸着有着好闻香味的洗衣粉,他偷偷地哭过几次了。请分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人物“把嘴唇咬出牙印,咬出血”,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母亲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联系选文中妈妈留下的礼物和汶川大地震中这位母亲留下的短信,谈谈你的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80字左右)
听雨
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那是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冷雨中夹杂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雨是平凡但决不平庸的风景。它时而是绵绵不绝的春雨,朦胧霏霏,情意绵绵:它时而是瓢泼倾盆的雷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毫不在意人间的纷扰:它时而又是凄凄凉凉的梧桐夜雨,如李清照般的惆怅,肚子怎生得黑:它时而还是寂静的冬雨,轻轻地落地化作雨蝶飞入世人的梦中……
在余光中的文章中,读到的雨是凄凉凉的雨,冷冷的,带着许多的离愁别绪和伤感。有漂泊异乡游子的孤独情感,有失去心中寄托的无助无依,有对自己有国难回,有家难归的苦闷痛楚。这冷雨中夹杂着的复杂情感,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读他的冷雨,也触动了我的内心,突然很想听听家乡的雨。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三月的雨,下起来绵绵不绝,细雨霏霏,如牛毛,在空中密密地斜织着。三月的春雨,唤起大地的生机,青绿的小草漫山遍野地铺着,绯红的桃花夹岸而开。三月的春雨,振奋人们的精神和斗志,让人间充满了爱和希望。三月的春雨,化作了春泥,呵护我们的心灵。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七月的雨,下起来毫不客气。它没有一点迟疑,来也匆匆,对尘世毫无眷恋。七月的雨,该是滂沱的雷雨了吧。它来势汹汹,带着雷鸣电闪,似乎要响彻宇宙大地。七月的雨,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凄凉与悲意。那是一场生命的狂奏曲,铿锵而有力。七月的雨,似乎与众不同,它定是一场对人世不公的反抗之声。七月的雨,让人间空气变得清新湿润……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秋天的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梧桐叶已落,路上铺满了一路的惆怅和伤感,繁华过后便是萧条的冷落。秋雨冷冷地打在树间,听见的是寂寞的回声,尘世的最大凄凉也莫过于此了。秋雨的悲凉正如一个游子漂泊在外时的心境一样,凄苦,难挨……
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冬季的雨该是最安静的雨了吧,它总是悄悄地下,生怕吵醒熟睡的人们。虽然是冰冰冷冷的身体,但它的心却是如火的炽热。在千里冰封、万里飘雪的瞬间,它让人间升腾起爱的暖气……
听雨,听过家乡四季的雨,我觉得自己比余光中要幸福得多。不管家乡的雨是否是冷雨,至少我还能够站在家乡的故土上倾听雨的声音,感受到家乡雨的自在与清新。我也能够理解余光中的思乡之情,能够理解他那种对于故土的怀念,那样游子飘零的孤独之感。
听雨,我听到了余光中在冷雨中心碎的声音,听到他的眼泪与雨滴一同落下的声音,听到他的内心在时刻默念家乡的名字,听到他双鬓已白的叹息之声,听到他一个游子的遗憾之音,听到他对祖国的热情赞美……
听雨,我听到了母亲对游子的呼唤,那声音沙哑担忧又是那么的清晰:我听到了家对游子的呼唤,那声音微弱又是那么的响亮:我听到了手足之间的呼唤,那声音来自心间,无法被那长长的海峡阻断。
我听到了爱游走在身边的声音……(摘自《美文》,有删改)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什么角度写雨的?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那时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文章一开始就写自己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作用是什么?
细读选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家乡的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听雨,听过家乡四季的雨,我觉得自己比余光中要幸福得多。”“我”觉得比余光中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听到了爱游走在身边的声音……”,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作者能听到些什么?。
作者写听雨,从雨中听出了“爱”,如果让你去“听风”“听雷”“听雪”“听涛声”,你会听出什么呢?请你从“听风”“听雷”“听雪”“听涛声”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感受。
阅读下文。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趟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 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请按时间顺序根据选文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孙老师和他妻子分别是怎样的人?
文 中【B】处划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含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