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机制示意图。“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1)说出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南方地区“红色荒漠”造成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问题的共同治理措施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据报载,为了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国家水利部已初步计划今后十年内在西部修建小、微型集雨工程1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4000多万亩,人均收入增加500至1000元。
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 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350万。
(1)从干湿地区看,西部地区所在地区属于和区。
(2)在年降水量少于毫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3)结合下列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①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
②国家水利部集雨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水循环的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③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是字母。能够使H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
④为提高集雨工程水质,应改变当地农民等传统习惯。
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21分)
(1)据研究,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等。试分析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8分)
(2)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6分)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
(3)目前,非洲严重缺粮的原因是,温室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那里的缺粮问题?,理由是。(4分)
(4)目然界中的哪些过程可以捎耗C02?(3分)
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中国日报网 环球在线消息 2007年12月15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最终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在2009年年底之前,达成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1分)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至少答3条)(3分)
(4)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3分)
(5)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3分)
保持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下表是“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问题。
地区 |
A地区 |
B地区 |
|
经纬度 |
117°E,38°N |
114°E,26°N |
|
海拔高度 |
3~5米 |
500~800米 |
|
面积 |
8 100km2 |
20 000km2 |
|
气 候 要 素 |
1月均温 |
-6℃ |
6℃ |
7月均温 |
27℃ |
28℃ |
|
年降水量 |
600 mm |
1 350 mm |
|
7~8月降水 |
452 mm |
181 mm |
|
4~6月降水 |
27 mm |
853 mm |
|
森林覆盖率 |
12% |
42% |
|
人口密度 |
278人/km2 |
103人/km2 |
(1)试对A、B两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比较,答案填在表格中:
A地区 |
B地区 |
|
地形单元 |
||
气候 |
||
农田类型 |
||
作物熟制 |
两年三熟 |
一年两熟或三熟 |
主要粮食作物 |
(2)A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从土壤方面考虑)
(3)从保持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看,B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城市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A |
-3.5 |
-1.3 |
4.9 |
13.1 |
18.8 |
23.5 |
25.9 |
25.9 |
21.4 |
14.8 |
5.5 |
-1.0 |
B |
7.2 |
9.5 |
11.3 |
14.2 |
18.2 |
22.7 |
26.7 |
26.7 |
23.6 |
18.5 |
11.2 |
7.3 |
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