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请你谈谈对本文标题“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的理解。
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两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文,完成1~3题。
给抗生素“把把脉”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出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足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卡、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知道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出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有很多。厂家、药店、医院,受到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理整顿效果有限。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药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起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阅读第①段,指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细菌都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B.很多耐药细菌毒力很强,所有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C.如今肺炎球菌出现了新种,上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D.人感染超级细菌CRKP后的死亡率达到了35%左右。

文章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

请简要概括滥用抗生素会从哪些途径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2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①记忆,好比一口深遂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②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③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④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⑤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⑥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⑦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⑨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⑩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⑪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⑫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⑬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⑭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意外→( ) →( ) →疑惑→( )
品析第⑧段划线句,说说作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2分)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第⑬段的作用是什么?从文章结构上看,第⑭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l~3题。(8分)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产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 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从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凤,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 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 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 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 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 《科学启蒙》2001年第07期,有删改)
l2. 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结果?(4分)

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
第②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万圣节来了
[冷思考]
热闹的“洋节”会喧宾夺主吗
“妈妈,给我买个南瓜吧,我要做南瓜灯,过万圣节。”
“你知道什么是万圣节吗?”
“英语兴趣班的老师说,万圣节就是外国人的鬼节 ,这一天要点南瓜灯、要吃糖。”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面对6岁的女儿要过万圣节的愿望,这位妈妈既疑惑,又不敢不满足女儿的要求。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近几年,这个国外的“鬼节”在金华也颇为热闹。最近几天,微博、微信上不少人在传“金华过节攻略”、“万圣节,见鬼去吧”等等消息,打开之后,里面满是骷髅、鬼脸、南瓜灯。而一些商场、酒吧、课外辅导机构也开始忙碌,筹划万圣节当晚的狂欢(促销)活动。
“洋节”的风头真盖过传统节日了吗?不少市民和网友都有这种担心。
民俗专家认为,“洋节”到了我们这里,再热闹也只是一朵浮萍,难以扎根。
虽然“洋节”看上去挺热闹,但记者发现,大多参与者对“洋节”的态度并不认真。
“外国人的这些节日,我们也就是逛逛商场,捡捡便宜,其实连很多‘洋节’的来历都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在本报官方微博上,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
浙师大民俗学专家陈华文对各种节日有颇深的研究。他说,近年万圣节、圣诞节这些的“洋节”在国内流行,无非因为两点:一是商家嗅到了商机,积极推动;二是这些节日过起来比较轻松,没有固定的程式,爱怎么过怎么过,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年轻人狂欢放松的一个借口。这些节日的根在西方,来到中国就像漂洋过海的浮萍,很难扎下根来。所以,对这些“洋节”没必要崇信,也没必要去抵制,顺其自然就好。“很多年轻人随着年纪增长,对‘洋节’会慢慢失去兴趣,对传统节日会越来越重视。”
[记者手记]
找回节日的本来意义
已经拥有诸多传统节日的我们,似乎仍缺节日,近年在不停地引进和创造节日。
与其说我们缺少节日,不如说很多节日被我们过得偏离了节日的本来意义。
无论中外,节日承载的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过节是为了庆祝、纪念和休息,而不是大吃大喝和购物狂欢,更不是为了还人情债。
这些年,我们的节日过得越来越辛苦,传统节日离不开吃喝、送礼,新兴节日(“洋节”和新创节日)离不开消费、购物。
很多节日,我们宁愿邀一帮狐朋狗友外出闹腾,也不愿和家人一起安静地过,我们总是沉不下心来,陪家人一起看一部影片。
其实,要从节日中获得快乐,最需要的是保持一颗童心,减少一些欲望。在美国,某邻居因向小孩说了句“圣诞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长起诉。而我们身边一些孩子在过节时攀比谁收到的红包多。孩子是社会最好的镜子,连孩子都失去了童心,何况大人。
获得幸福的另一个要点是回归家庭,这也是中外节日共同的核心。有句话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来自家庭,来自亲情,任何依赖物欲的幸福都是短暂的。
所以,与其不停地寻找节日、创造节日,不如让原有的节日回归节日本身,多陪陪家人,多静心思考自己。如此,每一天都是我们的节日。
[相关链接]
万圣节由来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如同中国的“鬼节”。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凯尔特人。凯尔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让年轻人集会,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魂魄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魂魄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魂魄,同时也为魂魄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是为什么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据说当天遇见黑猫,就等于遇见了巫婆,一年都会倒大霉,所以在那天,大家都要乔装打扮,驱走那些不吉利的象征。
恐怖的万圣节鬼节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开心的节日,这一天是一年之中国外小孩子最兴奋的一天。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恐怖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海盗等各种鬼怪,在朦胧的橘黄色南瓜灯光下玩游戏、挨家挨户索要糖果。
[冷思考]部分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说“洋节”难以扎根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商家嗅到商机,积极推动“洋节”,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是“洋节”热的原因之一。
B.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于是新年前的祭祀庆典就出现了巫术的形式,这也是现在的万圣节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的原因。
C.初期的万圣节,便有了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果的风俗。
D.吃喝、送礼、消费、购物已经让我们的节日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理性过“洋节”?

春光美
周海亮
(1)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
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3)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4)“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5)“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6)“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7)“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的吗?
(8)“难道不是吗?"
(9)“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辩。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莲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会因为你看不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自身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10)“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⑾“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⑿“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⒀“你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⒁“您是说,用爱吗?”
⒂“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得对吗,孩子?”
⒃“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⒄“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 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_了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⒅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⒇然后,老人轻轻拍拍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景色美之外,还今天表现在哪些方面?
联系全文语境,任选一句赏析。
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因为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