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2002~2007年我国外向型产业区域间转移格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中国外向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有
A.从东南转向东北 |
B.从沿海转向内地 |
C.迁向邻近省区 |
D.迁出直辖市 |
西南地区转入的外向型产业较少,原因主要有
A.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不足 |
B.产业基础弱,协作条件差 |
C.矿产资源少,原、燃料缺乏 |
D.地形起伏大,对外联系不便 |
“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完成题。图中信息显示上海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 | B.3级 |
C.4级 | D.5级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 |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等级高 |
C.德清比宁波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
D.苏州的服务范围包含在上海市的服务范围内 |
读“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比重表”。据此完成题。
城镇人数(万人) |
城镇人口比重(%) |
|||||
2000年 |
2010年 |
年增长率(%) |
2000年 |
2010年 |
增长百分点 |
|
苏南地区 |
1467 |
2288 |
4.54 |
59.6 |
70.3 |
10.7 |
苏中地区 |
636 |
917 |
3.73 |
37.7 |
56.0 |
18.3 |
苏北地区 |
983 |
1533 |
4.54 |
31.2 |
51.5 |
20.3 |
有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苏中和苏南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 |
B.十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少 |
C.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和苏北 |
D.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较苏南和苏中大 |
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下径流增大 | B.生物多样性增加 | C.热岛效应增强 | D.土壤肥力提高 |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完成题。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
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
A.合理利用土地,使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
C.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据表分析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国家 |
巴基斯坦 |
尼泊尔 |
韩国 |
泰国 |
肯尼亚 |
哥伦比亚 |
菲律宾 |
委内瑞拉 |
指数 |
4.9 |
4.0 |
3.3 |
1.4 |
1.1 |
1.0 |
0.9 |
0.9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读下表全国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回答题。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亿) |
10年人口增长(%) |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受大学教育人数 (每10万人) |
城市化水平(%) |
|
第五次 |
12.7 |
11.66 |
22.89 |
66.78 |
10.33 |
3 611人 |
36.2 |
第六次 |
13.4 |
5.84 |
16.60 |
70.14 |
13.26 |
8 930人 |
49.7 |
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改善 | B.10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
C.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 D.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 |
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A.人口素质提升明显 | B.10年间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 |
C.劳动力向东部转移趋缓 | 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