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举措中体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
| A.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 |
| B.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
| C.某地政府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
| D.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300元财政补贴 |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
|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
|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
|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
|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
|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