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                                                               。             
(2)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文言虚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龟虽寿》,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这是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的诗作。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

D.《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2)请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①【自矜】自夸。②【释担】放下担子。③【颔】点头。④【忿然】气愤的样子。

(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B.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C.走送之 走:行走 D.礼愈至 至:周到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弗之怠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下面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4)下面对《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嗜学”与“家贫”这一尖锐矛盾写起,初步展现了作者勤奋学习的态度。

B.文章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精神。

C.文章用先达的骄矜暴躁与自己的虔诚恭敬对比,反映了品德修为重于求学的道理。

D.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求学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青年学子要刻苦读书。

(5)下面对《卖油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从卖油翁娴熟的技艺中获得启示,练就了举世无双的箭术。

B.卖油翁虽有高超技艺,却不被承认,遭到康肃公嘲笑,最后还被赶走了。

C.陈康肃公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不仅待人谦和礼让,还虚心向别人学习。

D.卖油翁是一位民间高人,他有一手绝活,还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道理。

(6)用“/”给《卖油翁》中画线句子断句。(划三处)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回:回荡,摆动

(1)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