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4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选文以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睦邻①
徐水法
①这个周末,天气很好,李胜打算回老家看看母亲。可母亲说周末要走亲戚,不在家。
②晚上,社区工作人员来通知,周末搞社区活动,每户人家都要参加,一个不落。
③李胜这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获得全市社区评比“最佳睦邻奖”,周末是社区组织的答谢宴,感谢所有为获奖作出贡献的居民。
④活动就在小区空地上,一大早就人声鼎沸,桌子凳子已摆好。看着楼下忙碌的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李胜有些愧疚:自己连有没有这个评比都不知道,更别说积极参与、作出贡献了,如果要参加这个庆功宴,偶尔来这里住几天的母亲肯定比自己更有资格。
⑤母亲习惯了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一来李胜家就和楼上楼下的邻居主动打招呼。可是,住在楼房里的邻居们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对每一个主动招呼的人都抱着戒心。李胜劝母亲别这样,邻居们怪怪的脸色让人多难为情啊。可是,母亲对李胜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要热情相待、和睦相处,相互可以有个照应。
⑥李胜只好背着母亲、红着脸向大家解释。慢慢地,遇到母亲的热情招呼,邻居们会笑一笑,有的会打个哈哈,偶尔还主动和母亲打招呼。母亲很高兴,回家对李胜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看人家对我也不错啊!亲帮亲,邻帮邻,楼上楼下有事你一定要主动去帮。
⑦李胜是个孝子,母亲的话自然答应着,可是,主动去帮人家,他还是做不到。不过,遇到有人求助,他还是能帮则帮的。
⑧母亲又进城来,从菜园里拔了一大堆时令蔬菜,一来就楼上楼下一家家分过去。邻居们不好意思,她说,这么多菜,都是自家种的,太多吃不完,烂在地里太可惜了。有邻居要付钱,她说,你们到我那儿去看看,家里来客人,缺啥菜,就近谁家地里有就摘,见面说一声,不兴给钱的。邻居们真心感觉到母亲的实诚和热情,也就不推辞了,开开心心接过这些无公害的放心菜。菜呢,吃倒是吃了,不过大家心里不安,毕竟是六七十岁老人种出来的,怎么也要想着法子来回报老人和李胜一家。
⑨于是,母亲来李胜家住着的时候,楼上楼下到处是“李奶奶”的热情招呼声。有时候,邻居们做了好吃的会特意盛一碗来给母亲尝尝。李胜一家下楼去,经常会有邻居往孩子手里塞水果点心,稍一推辞,对方就说要谢就谢你家奶奶。
⑩有次,李胜出差,妻子周末临时加班,孩子没人带,准备把孩子带单位里去。孩子说,和楼下小伙伴约好一起做手工活动,要先去告诉一声。结果孩子回来说,不和妈妈去了,就留在邻居家里。李胜的妻子敲开邻居家的门,邻居说,放心去加班吧,孩子就留在这里,管饭,下班领回去就是。
⑪就这样,慢慢地,小区里居民彼此越来越熟络。楼上晒在阳台的衣服被风吹掉下去了,回家来楼门口会贴着纸条,告知掉下的衣服在哪家收着。楼下院子里晾晒着东西,遇着下雨了,人不在家,只要打个电话,会有邻居立马下去帮着收回来。老人上楼下楼,不仅有人让道,需要的话还会搭把手搀扶……
⑫时近中午,楼道里响起了欢快的招呼声,李胜一家也早早来到楼下帮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大家笑逐颜开,纷纷称赞社区组织这个活动好,感觉住在这里很幸福。
⑬社区领导高声宣布,除了中间这一桌留着给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一位尊贵的客人,大家随意坐。
⑭啥?!尊贵的客人?
⑮人群一下子就安静了。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嘀咕着,请的哪个大人物?我们认识吗?……
⑯社区领导似乎看透了人们的心思:大家放心,今天请的这位尊贵的客人,绝对是为我们获奖贡献最大的一位……领导的话被电话铃声打断了。
⑰接了电话,社区领导接着说,尊贵的客人已经到门口了,我建议,所有的男主人随我一起去迎接;女主人呢,带着孩子们等一等。
⑱这位尊贵的客人究竟是谁呢?李胜和大家一样,带着疑问和好奇,一群人跟着社区领导涌向小区大门,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的。
⑲小区大门口,一辆干净铮亮的黑色轿车停着。
⑳人们踮着脚、伸长脖子,想看看这位尊贵客人是谁。社区领导上前拉开车门,从车上扶下来一位老人,只听见人们一阵欢呼。
㉑不知道谁把李胜推到前面,李胜惊呆了——母亲!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所写的事情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这个周末”和“这个周末”之前。下列选项中发生在“这个周末”的事情是
A. |
李奶奶从菜园里拔了一大堆时令蔬菜,一到儿子家,就把菜分给邻居们。 |
B. |
李胜的妻子临时加班,把儿子留在了邻居家里和小伙伴一起做手工活动。 |
C. |
有人在楼下院子里晾晒着东西,下雨了,人不在家,请邻居帮着收回来。 |
D. |
一辆干净铮亮的黑色轿车停在小区门口,社区领导扶李奶奶从车上下来。 |
(2) 请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过程,补充完成下图中邻居对李奶奶的态度变化。
(3) 下面的剧本片段是社区工作人员小刘、小张在活动现场的对话。请合理想象并推测,补写横线处的内容。
小刘(抿着嘴笑,凑近小张耳朵,用手挡着嘴)你看,这会儿大家都不说话了,心里头多半是在①,大家没想到②。
小张(也抿着嘴笑,点头,低声地)领导嘱咐做好保密工作,想给李奶奶和大伙儿一个惊喜。那天给李奶奶打电话,我没说她就是我们请的尊贵客人,怕老人家不好意思来,就只说获奖,要接奶奶来一起庆祝,老人家可高兴了!我又请求李奶奶③,老人家也答应了。等李奶奶来了,大伙儿肯定会很开心。
小刘(笑着点头)大家肯定会很开心的,这主意真好!
(4) 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小说赞扬李奶奶和邻居们的友善和睦,赞扬改进邻里关系中人们的热心参与。除了友善热心之外,李胜和社区工作人员还有什么值得赞扬?请分别概括突出的一个方面并简述其表现。
季节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1)【季节·时序】谚语传递着千百年米的民间智慧,或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或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描述民风习俗。本文多处引用谚语融入四季故事的讲述,任取一例,理解其内容及引用的目的。
(2)【季节·故事】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
B. |
写夏收复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
C. |
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
D. |
写冬,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与崇敬。 |
(3)【季节·语言】“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在文章的画线句中,选取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品析。
(4)【季节·情感】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文末作者为何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时间的脚印
①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②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阳光烘烤着它,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各种酸类腐蚀着它。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开山炸石,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④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⑤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⑥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⑦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⑧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另外,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⑨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作者:陶世龙,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泥沙就会胶结得更紧密。 |
B. |
粗糙的砾岩里面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
C. |
石头颜色常表明地球上的变化,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色常表示炎热。 |
D. |
想了解生物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研究化石。 |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开篇自问自答,点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时间的记录,从而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 |
B. |
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岩石形成缓慢,岩层顺序往往会被打乱。 |
C. |
第一段加点词“很可能”是对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表示猜测,体现用词准确、严谨。 |
D. |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详尽解析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脉络清晰。 |
(3)人类用二十四节气、岩石、铜壶滴漏、钟表、日历等观察记录时间踪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方法,请写出一个,说说人们是如何用它来观察记录时间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一场太阳雨
昨稼
①那是我十几岁人生中最神奇而又愉悦的一天,从中考考场出来的时候,六月火辣的太阳高高地挂着,空中却零星地下着小雨,散落在街道旁绿化树的叶子上,滴答作响,像弹奏一支轻快的曲子。
②我穿过人群,跳上黎志的自行车,那一刻觉得世界上只剩下了我和黎志两个人,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变成了虚幻的背景。他载着我回学校拿东西,我们迎着风雨大声地欢呼着,像两个获胜者在举行胜利的庆典。此时此刻,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刚上初三时候的情景。
③那时,黎志是年级的佼佼者,而我本来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我们两个竟成了同桌。不得不承认,黎志不但是一个学霸,还是一个热心人。
④我的理科成绩十分差,数理化成绩没有哪科拿得出手。一开始,我不敢问他题,怕打扰他,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会忽然对我说:“程曦,你的数学公式用错了。”“程曦,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不对。”“程曦,这个化学方程式没配平。”这些本来和他都没有关系,可他总忍不住看着我叹气说:“程曦,你这样怎么考得上市级高中?”
⑤我心虚地低下头,小声反驳他:“我也没说要考市级高中呀!”然后他就真的生气了,扭过头去不停地刷题,好几节课都不理我,我忍不住偷偷哭了。下课后,我想主动与他和好,但一转身,碳素笔不小心在他的校服衣袖上划了一道。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两个人有点尴尬。午休时,他趴在桌上睡觉,冬天的暖阳照在他的脸上,我偷偷把那道划痕改成一朵笑脸向日葵,然后开始认真地做数学题。
⑥渐渐地,我们两个变得无话不说起来,我对市级高中也有了美好的憧憬。转眼就到了中考,考场是随机安排的,我和他的考场却意外挨着,于是,我们就一起去考场,一起回学校。我是一个方向感不好的人,人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人群带跑,每当我要在人群里迷失方向的时候,他就会及时地拽住我的衣服把我拉回去。
⑦雨开始下得有点儿大了,天空里的太阳也没有要隐去的意思。黎志的头发很快被打湿,我看着他带着笑意的侧脸,大声对他喊道:“黎志,我们一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他哈哈大笑着,并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我想,现在这样就很好,至少我们还能一起迎着风,淋着雨,晒着太阳,多奇妙。
⑧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是他先给我打电话,那时我正在帮妈妈搬太阳底下的花,电话那边雀跃的声音从手机里跑出来:“程曦,祝贺你!你超了分数线15分,我们都有机会被市级高中录取。”
⑨我泪如雨下,人海茫茫,总有一些人,他们不像你的父母亲人一样与生俱来,可他们一旦出现,就如你的父母亲人一样帮助你、温暖你、照耀你,甚至点燃你的人生。
⑩天空里的太阳依然那么刺眼,我多么希望那一刻能降下一场大雨,因为那一刻我的心情大概只能用一场太阳雨来描述了。
⑪黎志,你知道吗?你就是我少年时光里的一场太阳雨呀!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天气特点,烘托“我”中考结束后愉悦的心情。 |
B. |
第⑤段末写到“然后开始认真地做数学题”,为下文的中考成绩超过市级高中线埋下了伏笔。 |
C. |
第⑨段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听到中考喜讯后的感想,点明主旨。 |
D. |
第⑪段中加点的“你”运用第二人称,拉近黎志和“我”两人间距离,便于情感抒发。 |
(2)文中多处提到“太阳雨”,黎志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太阳雨”?
(3) 程曦说“我们一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确实,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好朋友,与怎样的人交往才能结为真正的好朋友?请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
B. |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
C. |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
D. |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加点的词“减轻”和“加重”为反义词,“书面”和“全面”为同义词。 |
B. |
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
C. |
材料一主要运用列数字、作诠释、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
D. |
材料三中加点的词“在校”可以去掉,因为去掉后,原句意思没有变化。 |
(3)“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