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干旱导致的旱灾更加频繁,灾害也从以影响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林牧业、工商业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由此引起的整个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干旱的时空变化及风险评估,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和缺水地区,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制定积极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下图为陕西省年干旱发生频率分布图。
分析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的分布特点,并列举预防干旱的有效措施。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半球。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填数码)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其分布的规律是。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
(3)读材料三,简要评价A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4)读材料三,C处农业地域类型为,该处此农业分布的区位条件为。
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 361亿元,2004年为13 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__导向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工业。
(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导向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选)()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4)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选)( )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5)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______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6)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_______和________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和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意义是_____(至少答两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A、B、C和岩浆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岩。
⑵ 图中的①②③④构成水循环类型的( )
A.陆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地壳循环
其中②表示的环节是。目前人类最易施加某种影响的环节是(数字)。
⑶ 水循环能将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
(4)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属于,而乙处则属于,其中甲处形成图示地表形态的原因是。
(5) 如果在该地区的甲、乙、丙三处进行钻井,有可能在地找到石油或天然气,如果该地区要修建一条地下隧道,甲、乙、丙三处中应选择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某市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与1980年相比,该城市2009年交通发生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对该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评价该市钢铁工业区和化学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并说明判断理由。
(3)近年来该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市区空气中PM2.5含量不断升高。简述改善该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1: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 北大荒集团管辖区域图。
(1)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2)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4分)
(3)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