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何飞鹏
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③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④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既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劝孩子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⑤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能简单料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⑥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⑦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
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本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一个医生家族对下一代的告诫: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
②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虽然“世界上好做的事”很难找,但是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
第二段中写了“我”和部属之间的一段对话,其作用是什么?
写出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至少两种),并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低头族”, 你错过了什么
王稀君
一、引子
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低头族”现象的兴起,反衬出的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
公交车上、工作会议时、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二、存在问题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三、专家建议
心理学专家建议:对成人来说,应当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培养自己对身边世界的观察能力,并且多参加积极有益的线下活动。所以不妨把手机放到一边,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单独待一会儿,慢慢培养这种习惯,这有利于戒掉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而由于自控能力弱,儿童更容易沉溺于各种游戏和网页当中,与外界交流的时间大幅减少。对儿童来说,家长应教育孩子适度使用移动媒体工具,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并且要坚持以身作则。
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选自2013年12月13日《国际先驱导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材料1:《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 著名美食评论家沈宏非在博客中不无戏谑地写道:“自从上了微博之后,我的拍菜水准蒸蒸日上,吃菜的兴趣则江河日下。”
材料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什么是“低头族”?请根据文章的引子部分给它下个定义。
过度依赖智能手机,会带来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文章及相关链接回答。
根据文章和你的观察所见及生活经验,请你探究一下产生“低头族”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相关链接】中的材料2,谈谈你认不认同“老人摔盘离席”的做法,并具体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爱的延续
朱道能
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
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
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
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
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
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
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
“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
“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
“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
……
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
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
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
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
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
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
丈夫连连点头。
“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
“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
……
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
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
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
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
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
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
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
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
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
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
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
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
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
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
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节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结合全文,赏析文章开头的划线句,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中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结合文本,请你谈谈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
父亲的小提琴
深蓝
在纽约留学的第二年,父亲的公司破产了。她那把用了三年多的小提琴不识时务地“罢工”了。
父亲给她寄来了一把小提琴,她激动得满脸绯红,对同学说:“看,我爸爸寄来的小提琴!”几个同学凑过来。有人小声咕哝:“这样的小提琴,一看就是便宜的地摊货。”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几个月后,学校要举办小提琴大赛,杰克逊教授找到舒乐,希望她能去赛场上一展才华。舒乐低着头,好久没说话。
杰克逊教授很纳闷,问:“有什么问题吗?”
舒乐吞吞吐吐地说:“教授,我的小提琴坏了,我没有小提琴。”
杰克逊教授说:“可是,我听同学们说,你爸爸给你寄来了一把小提琴。”
舒乐咬着嘴唇:“它是地摊货,根本就拿不出手,我怎么好意思用它去参加比赛呢?”
杰克逊说:“好多产品都是高品质和低价格的完美结合,你爸爸寄来的说不定是一把好琴呢!”
舒乐跑回公寓,拿来小提琴,交给杰克逊教授。教授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了一曲,说:“这把琴很好,完全可以与名牌小提琴媲美。”
从杰克逊教授的办公室出来,舒乐充满了信心。
大赛开始了。舒乐走上台,不远处,杰克逊教授正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她,她信心倍增。这时,她听见几个同学窃窃私语:“你看那地摊货,多寒酸呀。”
她深受刺激,再也无法融入到音乐中去。这次大赛,舒乐输得很惨。
杰克逊教授找到她。舒乐惭愧地说:“教授,我……”杰克逊教授笑了笑:“不要自责了,比赛发挥失常,这种事儿很常见。我这次来,是想借你的小提琴用用。一个月后,我将举办一场个人演奏会。到时候,我想用你的小提琴演奏。”
杰克逊教授的个人演奏会如期举行。杰克逊教授用那把没有商标的“地摊货”演奏了一首又一首华美的乐曲,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演奏会结束后,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了那把小提琴的不同寻常,前来采访杰克逊教授。杰克逊教授拿着小提琴,来到舒乐面前说:“这把小提琴是这位同学的,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中国。”
教授的盛赞让舒乐心里受到很大的触动,她又能心无旁骛地演奏。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大幅提高。一年后,学校又举办小提琴大赛。她以一曲《心在远方》征服观众和评委,获得第一名。
拿到奖金后的第二天,舒乐登上回国的飞机。一进家门,舒乐看到父亲病了,两位老人见到女儿,惊得半天没合拢嘴。 舒乐拿出3000美元塞给母亲,又拿过小提琴,含着眼泪给父母演奏起了《心在远方》。
一曲终了,父亲的目光落在小提琴上,喃喃地说:“公司破产后,我一直在外打工,我打工的那个地方是全球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世界上每三把小提琴中,就有一把是那里生产的。寄给你的这把小提琴,就是我亲手制作的。”
舒乐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小提琴,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选自2014第6期《微型小说》,有删减。)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根据加点词揣摩舒乐的心理。
(1)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2)舒乐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小提琴,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舒乐两次参加学校小提琴大赛,第一次输得很惨,第二次获得第一名,主要原因是什么?(2)
小说中杰克逊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
幸福的秘密
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但想想爷爷,他又无法退缩。爷爷已经七十二岁,为了不给他 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他尽孝? 孝心哪能等呢。
  他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他这个累赘。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他,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为了收养他,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他抚养成人,又供他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多次劝爷爷来城里,爷爷执拗不来,他这才悄悄动了买房的心思。
  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他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他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当然欠外债的事,他会只字不提,不给老人增添心事。
  这天,他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山脚下院门却深锁 。他心中纳罕,大声喊爷爷,没人应,他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他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他家中一切都好。
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他的头轰的一声就大了,脑中一片空白。
  直到黄昏的时候,才跟爷爷联系上。原来,爷爷就在他所在的城市!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他,他穿一件洗得发 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他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就要掉下来。
  看见他,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他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他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 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误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向他解释:“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邻村的盛子说了,想阻止,盛子说已买 了,拦也拦不住了。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正好老相识家的这个厂,缺个看大门的,俺一说就来这儿了,活不累,虽说工资不高,但能顾住生活。”
  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他一乐,俺早把账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工资全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他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落在桌面上,原来,他们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伴着内心那些生气、责备、心疼、温暖,他想他要赶快告诉爷爷那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秘密……
(出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06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第四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
文中是怎样刻画爷爷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
宣纸
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选自《市场周刊 》2013年第2期,有删改)
文章分写部分先后从宣纸的→湿染性→→胶着性→持久性五个特性做了说明。
第③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⑥节加点词语 “通常”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文章的第⑤⑥节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