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不良吏得生因缘。因缘谓依附以生轻重也。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
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夏阳侯瑰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几微言微细也诚伤辅政容贷之德。”瑰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
后转广汉太守。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宠到,显用良吏以为腹心,讼者日减,郡中清肃。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宠使吏案行。还言:“世衰乱时,此下多死亡者,而骸骨不得葬,傥在于是?”宠怆然矜叹,即敕县尽收敛葬之。自是哭声遂绝。
宠历二郡三卿,所在有迹,见称当时。十六年,代徐防为司空。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薨。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视事:到职办公 |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
C.瑰亦好士,深然之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
D.宠闻而 疑其故,使吏案行案行:调查巡视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荀,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
B.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
C.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
D.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宠勤心物务,颇有才能。他不受“不肯视事”世风的影响,专心处理政务;平决狱讼,使人心服;还为扭转辞讼的混乱而撰写了七卷《辞讼比》。 |
B.陈宠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在皇帝询问张林可否担任尚书时,他不顾及张林为权贵窦宪所荐,直言以对,以致招来窦宪忌恨,被其贬为太山太守。 |
C.陈宠善于吏治,任人唯贤.他担任广汉太守时,面对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奸邪贪污、诉讼案件繁多的状况,重用贤能官吏,使郡中清平宁静。 |
D.陈宠权高位重,见称于时。他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在之处均有事迹被称颂;他虽专研法律,却兼通经书,奏议温粹,被称为称职的宰相。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惟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
(2)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
B.是寡人之过也是:表判断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是:这 |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召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
D.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因:用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
B.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D.沛公安在 |
把以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⑵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闲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樊哙传》节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作为职业 |
B.项羽既飨军士飨:用酒肉款待 |
C.与沛公有隙.隙:间隙,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
D.沛公事几殆殆:同“怠”,懈怠。 |
下列关于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作代词,指沛公;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拔剑切而啖之 “而”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劳苦而功高如此“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
C.以哙为舍人 “以”作介词,“用”“把”的意思; 暴师霸上,以待大王“以”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
D.臣死且不辞 “且”作副词,“尚且”的意思; |
且陛下病甚“且”作连词,“况且”的意思。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当初帮助刘邦打天下,百战百胜。在攻下胡陵、方与等地后,被高祖任用为舍人。 |
B.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
C.与《鸿门宴》樊哙撞到守门卫士,怒视项羽的细节相比,《樊哙传》中的言词相对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传神。 |
D.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
翻译下列句子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⑵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文言文阅读(32分)课内部分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
B.约为婚姻 人不敢与忤视 |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
翻译下列句子。
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⑶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流为瑝,其浅可揭揭:提衣涉过浅水。 |
B.桥不能支,辄败败:失败。 |
C.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佚:通“逸”,逸乐。 |
D.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属:zhǔ接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 /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 |
B.①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①其利与民共者 / ②其可怪也欤 |
D.①非李公之老于为政,……桥将不就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建桥的起因、过程和桥建成后良好的效果,均依次作了交代,周详简明,有条不紊。 |
B.文中议论由小及大,对“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死板做法,提出了批评。 |
C.本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说明作者本人亦是一个卓有见识精于吏道,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
D.本文先议论,后记叙,文笔工巧华丽,铺排叙述,长于概括。 |
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阅读《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
B.小学而大遗小学:小方面学习穷山之高而止穷:穷尽 |
C.不耻相师耻: 以…为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
D.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岁,元和四年也 |
B.则群聚而笑之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B.《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风气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
C.《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 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由初游西山之抑郁转而再游西山之愉悦,将西山之怪特美和自己受挫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照应,以此寄托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