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作者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2)重阳天霁,词人进行了哪些活动?(3分)
答: ▲
(3)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官流放途中,诗中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2分
2. 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本诗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尾联中“渐相亲”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联系全诗,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祖咏:唐代诗人。②三边:泛指边陲。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下面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而“汉将营”则暗示其是己方阵营。 |
B.“三边曙色动危旌”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
C.“沙场烽火连胡月”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起。 |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典故。 |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着力进行刻画的战场。 |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壮背景。 |
C.“海畔云山”刻画了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