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诗歌的“意象”下定义。(50字左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我们吟诵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会被唤醒、驱动,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一般说来,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种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15字。(6分)
对失去联系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的搜索,引起了公众对有关如何追踪飞机的诸多疑问,追踪飞机方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借助雷达。①?雷达天线把接收到的波立刻反射送往特殊的接收设备迅速进行处理,通过处理结果,就能知道有关目标物体的部分信息。但是,专家认为:②。如果飞机飞行的高度足够低的话,雷达发射的天线射束很难照射到飞机,就会处于雷达的“盲区”内。此外,专家还监测到:③。比如雷达进行远距离探测时发射和接收信号耗费的电量较大;雷达发射的信号在大气中穿行时会不断减弱,遇到雨天时更严重。
下面是学校学生会就高一同学阅读状况调查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5分)
①你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吗,
A.有 91% B.没有 9%
②你平时阅读有读书计划吗?
A.有严格的读书计划 12% B.有一定的读书计划 27%
C.没有计划随便阅读 57% D.从不阅读 4%
③你平时阅读感觉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A.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 13% B.不知道怎么读好一本书 40%
C.不知道读了以后有什么用 27% D.记不住所读的内容 20%
④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A.科普读物14% B.网络小说11% C.文学名著16% D.卡通漫画7%
E.历史传记12% F.人文杜科12% G.自然利学11% H.其他17%
调查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联播”重提家风,③。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仿照划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个句子。
一个历史人物与他所处时代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人们从其所存留的实迹、著作、字画、诗歌中去感受那个时代,在感受中勾画出他们的模样,人们心目中也自有一尊伟岸的雕像。屈原的影像人们无从观瞻,但其长发披肩、形容枯槁,又足窥见其“虽九死而不悔”的坚毅;;。
伴随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外出求学、工作,他们留守在家的父母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年空巢”期。一些原“一切围着孩子转”的全职妈妈给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孩子打电话,成了她们每天的必修课。
肖菲刚入大学的第一个月,妈妈天天晚上都要打一个电话给她。一次因为有事,肖菲错过了妈妈的电话,第二天一早妈妈就打电话:“菲菲,昨天晚上你干什么去了,没有什么事吧?我一夜没睡,一直在等你的电话。”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
假如你是肖菲,请给妈妈回个电话,委婉地告诉妈妈没事不要打电话,语言要得体,不超过60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