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两个同步增长” ( )
①意味着百姓分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财富
②意味着经济建设发展了,居民收入就能增长,促进同步富裕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④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保证居民与国家同等分配社会财富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科学家日前成功地在山羊体内“种出”了猴子细胞,创造了生物技术的一个“奇迹”。回答28—29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地制造“奇迹”。这主要说明
A.自然界随着科技的发展由客观变成主观的了 |
B.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由主观变成客观的了 |
C.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 |
D.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
科学家要创造“奇迹”,必须
①发挥科学家们的主观能动性②割裂生物体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③改变生物体的遗传变异规律④坚持从生物体的客观实际出发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
C.承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 D.承认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
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
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
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社会是
A.由神的意志支配的 | B.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
C.地理环境决定的 | D.人的意识“创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