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放有装有白色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某同学对一袋久置在空气中的干燥剂进行了探究.
他先取部分久置的干燥剂倒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滤液.然后对滤液的酸碱性和白色固体的组成作了探究.
[实验探究一]探究滤液的酸碱性
该同学测定了滤液的酸碱性,你认为该滤液显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实验探究二]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
该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CaO、Ca(OH)2、CaCO3
他查阅有关资料得知:
CaO是一种白色固体,俗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分析判断]你认为该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实验操作]下面是该同学设计的进一步探究白色固体组成的实验方案,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倒入适量水,充分搅拌、静置;
②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上层清液呈现________色
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另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________
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总结反思]
(1)只通过以上实验,还不能证明这袋久置于空气中的干燥剂是否含有CaO.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简述一个证明这袋干燥剂中含有较多量CaO的简易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家庭厨房或卫生间的管道常被厨余垃圾或脱落的头发堵塞而令人烦恼.市面上有固态、液态两种管道疏通剂,研究小组购买了这两种管道疏通剂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固态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NaOH、NaNO 3和铝粉.

②铝粉能与NaOH溶液反应并能放出热量,其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③BaSO 4、BaCO 3都不溶于水,BaSO 4也不溶于酸.

探究一:

【提出问题】固态管道疏通剂能够疏通管道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验证】

操作

现象

解释与结论

将菜叶、头发、米饭等垃圾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少量固态管道疏通剂,再加入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烧杯壁发热,垃圾翻动,一段时间后菜叶、米饭部分溶解并分散成小颗粒,头发变成碎屑.

反应中产生的   使垃圾翻动.

NaOH使垃圾分散成小颗粒,头发变成碎屑.

【反思评价】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固态管道疏通剂虽然能疏通管道,但使用过程中不安全,理由是   

目前超市出售更多的是液态管道疏通剂.液态管道疏通剂的成分主要是NaOH和一种钠盐.

探究二:

【提出问题】液态管道疏通剂中除NaOH以外,另一种钠盐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这种钠盐是NaCl、Na 2SO 4、Na 2CO 3、NaNO 3中的一种.

【实验验证】(不考虑疏通剂中其它成分对实验的影响)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液态疏通剂加入试管中,滴加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钠盐是Na 2SO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质疑】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不能证明这种钠盐一定是Na 2SO 4,理由是   

请你补充一个实验证明该钠盐是Na 2SO 4  

【拓展延伸】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和衣物等,但管道疏通剂正是利用了它的腐蚀性,将"弊"变"利".请你再举出一个利用物质的"弊"为生活服务的例子: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   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2 3

猜想二:   (写化学式)

【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一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   

【设计实验】请你验证猜想二成立,并完成实验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______

______

猜想二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   保存。

叠氮化钠(NaN 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化学小组同学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査阅资料】

①NaN 3受撞击会生成Na、N 2

②NaN 3遇盐酸、H 2SO 4溶液无气体生成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④NaN 3的制备方法是: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制得NaNH 2,再将NaNH 2与N 2O反应可生成NaN 3、NaOH和NH 3

【问题探究】

(1)汽车受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 3迅速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工业级NaN 3中常含有少量的Na 2CO 3,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测定某工业级NaN 3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罝:

①小明同学认为通过测定装置I中反应前后B的质量差,再通过相应计算,就可测定Na 2CO 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不可行,其理由可能是   (答出一种即可)

②小明同学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装罝Ⅱ,请分析:装置Ⅱ中A的作用是   。若无装置C,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   

③根据装置Ⅱ,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有:

a.称量装置D

b.称量样品,检査装置气密性

c.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

d.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注入足量的稀琉酸,关闭活塞和玻璃塞。

其正确的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可重复)

④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至少需要测定   个数据。(填数字)

某同学在探究硫酸化学性质时,将一定量的稀硫酸放入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观察到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变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同学们对于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硫酸铜 猜想二:   (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认为猜想一成立.

乙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铁粉,观察到有红色固体出现,认为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评价】

丙同学进过分析认为   同学的方案不合理,

理由是   

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先向A中注入一定量氯化铁溶液。再注入一定量硫酸钠溶液,此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1)   。小组同学对无色溶液B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B中含的离子有什么?

【实验探究】

【评价交流】甲同学结论(2)   (填"正确"或"错误");乙同学的探究过程不正确,理由是(3)   

【实验结论】结合上述实验最终确定B中含有(4)   (填离子符号),不含(5)   (填离子符号)。

【归纳总结】由甲、乙、丙同学实验对比得出,确定溶液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离子是否存在的方法是:可根据待测离子与所加试剂反应(6)   。确定出存在的离子,同时推测出与(7)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