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画廊》,完成小题。
画 廊
李广田
①“买画去吗?”
②“买画去。”
③“看画去,去吗?”
④“去,看画去。”
⑤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是交换着多少欢喜的。谁个能不欢喜呢?年梢岁末,再过几天就是除日了,大小户人家,都按了当地的习惯把家里扫除一过,包括门后边积了一年的扫地土,都运到各自门口的街道上去了。如果这几天内走过这个村子,你一定可以看见很多人家门口都有一堆黑垃圾。有些懂事人家,便把这堆脏东西倾到肥料坑里去,免得叫行路人踢一脚灰;但大多数人家都不这么办,说是用那样肥料长起来的谷子不结粒,容易出稗。这样一扫,各屋里都变得空落落的了,尤其是那些老人的卧房里。他们便趁着赶集去买些年画,说是要补补墙,闲着时看画也很好玩。
⑥那画廊就在市集的中间。其实,哪里是什么画廊,也不过是村里的一座老庙宇。多少年前,这座庙也许非常富丽,从庙里那口钟上也可知道。近些年来,这地方变得荒废,连仅存的三间土屋也日渐颓败,说不定,在连雨天里就会倾倒下来,颇有神鬼不得安身之虞。院里的草,还时有牛羊去牧放,敬神的人去践踏,屋顶上则荒草三尺,一任其冬枯夏长。门虽设而常关,低垣断处,便是方便之门,不论人畜,要进去亦不过举足之劳耳。平常有市集的日子,这庙前非常热闹,庙里却依然冷清。只有将近新年的时候,这座古庙才被惊动一下。自然,门是开着的了,里边外边,都由官中人打扫一过。不知从哪一天起,每天夜里,庙里也点起豆粒般大的长明灯火来。庙门上,照例有人来贴几条黄纸对联,如“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之类,却似乎每年都借用作这里的写照,然而这个也就最合适不过了,又破烂,又新鲜,多少人整年地不到这里来,这时候也都来瞻仰瞻仰了。每到市集的日子,里边就挂满了年画,买画的人来,看画的人也来;既不买,也不看,随便蹭了进来的也很多。庙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
⑦画呢,自然都很合乡下人的脾胃,他们在那里挑着,拣着,在那里讲图画中的故事,又在那里细琢细磨地讲价钱。小孩子,穿了红红绿绿的衣服,仰着脸看得出神,从这一张看到那一张,他们对《有余图》或《莲生九子》之类的特别喜欢。老年人呢,都衔了长烟管,天气很冷了,他们像 每人擎了一个小小手炉似的吸着,暖着,烟斗里冒着缕缕的青烟。他们总爱买些《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或《仙人对棋》之类。一面看着也许有一个老者在那里讲起来了,说古时候有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人,因贪看两个老人在石凳上下棋,竟把打柴回家的事完全忘了,一局棋罢,他才如梦醒来,从山上回来时,无论如何再也寻不见来路,人世间几易春秋,树叶子已经黄过几十次又绿过几十次了。讲完了,指着壁上的画,叹息着。也有人在那里讲论戏文,因为大多数画是画了戏中情节的,那讲着的人自然是一个爱戏又懂戏的,不知不觉间你会听到他哼哼起来了,哼哼着唱起戏文来,再没有比这个更能给人以和平之感的了。是的,和平之感,你会听到好些人在那里低低地哼着,低低地,像一群蜜蜂,像使人做梦的魔术咒语。人们在那里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的事情。就这样,从太阳高升时起,一直到日头打斜时止,不断有赶集人到这座破庙来,从这里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
⑧“老伯伯,买了年画来?”
⑨“是啊,你没买?——补补空墙,闲时候看画也很好玩呢。”
⑩“《五谷丰登》几文钱?”
⑪“要价四百四,还价二百就卖了。”
⑫在归途中,常听到背着年货的人这样问答。
(原文有删改)文章第⑤⑥⑦段,都围绕“画廊”来描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⑦段内容。(每空须有“画廊”二字)
第⑤段:人们趁着赶集去画廊买年画
第⑥段:
第⑦段: 结合上下文,说出第⑥段“又破烂,又新鲜”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其表达之妙。
答: 文章借“画廊”描绘了和平的乡村生活图景。请你具体分析文中是怎样体现“和平之感”的。(不超过150字)
答: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飞入天门,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揭开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根据提示概括“我”的心理变化。
轻视→→。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 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作“最为心爱的宝书”?
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小题。.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慨,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已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亲可能怕我闷环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极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整日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我需要勇敢地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采,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采,你跑得越快,凤车就会转得越快! 阅读第②③④段,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在父亲良苦用心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
文章多次出现“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这句话,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命原来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皇帝的新装》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2分)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对上文第三、四两段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对自己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
B.大家认为这孩子说的是真话,所以他们也不甘落后,把真话更快地传播开去。 |
C.老百姓看到了事实却又不愿意表现出这是自己的判断,借小孩子之口,即可以表现自己的怀疑,又可以让自己的名声得到暂时的保护。可见老百姓有私心杂念,不愿说真话。 |
D.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而又想把真话传播开去,所以他们只是“私自低声传播”,并推说这话是小孩子说的。 |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这句话说明()
A.皇帝不相信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
B.皇帝和百姓们一样,开始觉悟了。 |
C.皇帝外强中干,害怕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
D.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因此他“有点儿发抖”,同时他虽意识到上了当,但仍没有觉悟,“似乎”一词便形象地提示了这一点。 |
对“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皇帝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而故意做出来的。 |
B.皇帝想把游行大典举行完。 |
C.皇帝为自己一下子辨别出这么多愚蠢的人而骄傲。 |
D.皇帝坚持认为自己的衣服很美丽,是有奇怪的特性的。 |
阅读《看云识天气》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4-18题。(10分,每小题2分)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句分析正确的一句()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
B.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
C.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 现什么样的天气。 |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
A.摹状貌 | B.举例子 | C.作诠释 | D.打比方 |
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 )
A.分总 | B.总分 | C.总分总 | D.描写 |
本段的语言特点( )
A.平实自然 | B.生动形象 | C.简洁精炼 | D.铿锵有力 |
本段说明云的哪些方面内容()
A.云的姿态万千,很美丽。 |
B.云的变化无常,有时令人恐怖。 |
C.云的姿态和变化与天气的阴晴雨雪息息相关。 |
D.云的姿态和变化与气温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