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中的作用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材料三: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材料四: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中的内容被称作什么?它是我国哪位领导人倡导的?
(2)写出材料二中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名称是什么?说说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3分)
(3)材料三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
(4)材料四中所说的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5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能够出现的最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与问答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等人的探索,在近代被称为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三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2分)回顾这场思想运动,你觉得我们应对西方文化持什么态度?
(4)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拓展探索:
中国圆明园学会原副会长,93岁高龄的著名建筑学家汪之力在目前举行的“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呼吁应按照现行的规划,尽快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并按原样重建总体十分之一的建筑物,用于展示“圆明园事件”、清朝的政治和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园林,让圆明园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的特殊纪念地,让人们明白曾经失去了什么,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直观感受。
(1)上图:是圆明园残迹,被毁坏是在什么时候?是谁将它毁坏?他们将其毁坏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圆明园重建的想法?(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材料二: 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1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根据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什么时候?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2)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难题,清政府有何举动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材料一、
上海 |
李达、李汉俊 |
济南 |
王尽美、邓恩铭 |
北京 |
张国焘、刘仁静 |
广州 |
陈公博、包惠僧 |
长沙 |
毛泽东、何叔衡 |
旅日 |
周佛海 |
武汉 |
董必武、陈潭秋 |
共产国际 |
马林、尼科尔斯基 |
材料二、“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而出现在这?(2分)
(2)材料二中的“一大”提出的党的目标与中心任务是什么?(2分)
(3)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3分)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发生这样的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此外江南地区还有哪些优势?
(3)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