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产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来进行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
材料四: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工具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五:
国家与年份 |
农村人口(%) |
城市人口(%) |
英国(1851) |
48 |
52 |
法国(1851) |
75 |
25 |
俄国(1851) |
93 |
7 |
美国(1851) |
87 |
13 |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推动力和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表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这场发明机器的热潮对社会关系带来的“出乎人们预料的后果”是什么?
(4)请说出材料四中“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的主要陆路交通工具发明者是谁?它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据材料五判断下列观点,对的打“√”,错的打“×”。
(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小。
( )②工业革命完成比较早的国家城市人口比例比较高。
( )③离英国越远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 )④工业革命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结果如何?
明朝前期从那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如图,图说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说出图一中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
(2)请说出图二中人物是谁?她的历史贡献在于革新了什么技术?
(3)看图三,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本书体例是什么样的?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他的《通史》一书中早已论述了这一观点,他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只归于一个结局……”
材料二 开放的、主动积极的文明之间通过和平交流的方式实现文明的整合;开放的、积极的文明与封闭的、被动的文明之间通过暴力冲撞的方式来实现文明的整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波里比阿的话,你认为文明与文明之间冲撞也好,交流也好,最终会怎么样?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哪种文明整合的方式有哪些?哪一种对人类更有利?为什么?
连线题:请将下列历史时间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正确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