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产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来进行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
材料四: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工具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五:
国家与年份 |
农村人口(%) |
城市人口(%) |
英国(1851) |
48 |
52 |
法国(1851) |
75 |
25 |
俄国(1851) |
93 |
7 |
美国(1851) |
87 |
13 |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推动力和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表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这场发明机器的热潮对社会关系带来的“出乎人们预料的后果”是什么?
(4)请说出材料四中“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的主要陆路交通工具发明者是谁?它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据材料五判断下列观点,对的打“√”,错的打“×”。
(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小。
( )②工业革命完成比较早的国家城市人口比例比较高。
( )③离英国越远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 )④工业革命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阅读下列材料:
90年征途漫漫,90年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请回答:(10分)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会议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是谁?(2分)
(2)请从“当家作主”、“民主科学”、“自强求富”、“开天辟地”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最恰当的分别填写在年代尺上方的相应长方框内。(4分)
(3)A、B两处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A处是会议; (1分)
B处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年,在本次会议上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2分)
(4)“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它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2分)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l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3)举三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2014开始,美国与俄罗斯博弈乌克兰。纵观近现代史,美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回眸美俄历史发展年代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寻道图强】
(1)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与俄国分别以何种方式解决本国危机的?
【领袖风采】
(2)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链条中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斯福与斯大林分别领导本国人民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怎样的重大成就
【强强结盟】
(3)20世纪40年代,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苏两国共同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哪一事件正式宣告了美苏的同盟的终结?
【乌国对峙】
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对俄国十分重要,目前克里米亚已经入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草坪就乌克兰局势发表声明,称美国将举起大棒,对俄罗斯实行制裁……
——人民网
(4)二战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它是什么会议?
(5)从材料看,美俄两国斗法乌克兰。中国何去何从,请从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出发,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决定围绕“资源 环境 发展”办一期墙报,以此号召大家爱护地球家园。请你与他们一起准备相关资料。
主题一:“工业文明时代的资源开发”。
科技革命影响下的资源开发
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①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
资源 |
煤炭 |
②、石油 |
原子能(核能) |
主题二:“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内机燃取代蒸汽机,汽车跑起来了,飞机飞起来了。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主题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材料二 :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恶化。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下列是1992—2012年世界环境日的部分主题: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10年: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么?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摘编自百度网
(1)请你围绕主题一,对应上表中写出相关内容。
①②
(2)请你围绕主题二,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3)请你围绕主题三,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设立“世界环境日”的原因。(2分)并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世界环境日”主题的特点。
(4)结合上述主题内容,请你为本期墙报设计一句“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