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曾说:“17世纪……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这一成就的国家。”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情况、英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图
材料四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1)材料一中“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指的是什么?
(2)图3运输工具的发明人是_______;该产品所用的能源是_____,
(3)材料三表明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5)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节选自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欧洲学院的讲话
(1)20世纪80年代主要因为照搬他国模式而给本国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的是指什么事件?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带来了哪些启示?
材料二: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正在走的什么道路?
材料三:2014年,中国的历史兴衰感和在现实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焕然一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并且已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
—— 摘自《环球时报》
(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材料三中中国现实国际力量格局的位次焕然一新主要取决于什么?中国这个位次的的变化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材料四:近20来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国人普遍感受到中国所受到的国际压力有增无减。近年来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也来势汹汹,且逐强渐猛,这是帝国主义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冷战”。
(4)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以及新“冷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如何应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请你回顾中外交往的历史,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图说历史——架起沟通桥梁】
(1)图一体现哪一历史事件?
(2)图二中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
【文汇历史——世界文明碰撞】
(3)19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先打开日本国门。此后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日本采取哪一措施摆脱民族危机?
(4)二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一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表解历史——世界发展潮流】
德国欧宝轿车部分零部件生产分布表
汽车部件 |
车身 |
轮胎 |
座椅 |
仪表盘 |
避震器 |
排气管 |
生产国 |
德国 |
比利时 |
匈牙利[ |
瑞士 |
意大利 |
瑞典 |
(5)上述表格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6)在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请各举一例说明。
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进行不懈的探索,最终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丧失尊严】
(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丧失民族尊严,中国社会性质也发生变化,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下列表格:(2分)
战争名称 |
不平等条约 |
社会性质变化 |
鸦片战争 |
①《》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②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树立尊严】
(2)为了尊严,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的标志是什么?
【更有尊严】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冲破重重阻挠,重新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天才创造”指的是什么?
【感悟】
(4)从中国丧失尊严到更有尊严的这段历史的学习中,你有何感悟?
尊重历史,才有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10分)
材料一罗斯福曾就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的“无端、卑鄙的进攻”发表“国耻日”演说,之后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美国纪念日 。
--------摘编自《环球时报》
材料二 2014年3月1日,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材料三 2014年6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以战败国身份出席法国官方纪念会,共同缅怀70年前的那场登陆战。
-------CCTV新闻频道《老兵齐聚诺曼底 相逢一笑泯恩仇》
材料四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此处供奉着日本二战期间犯下战争罪的战犯灵位),引发中、朝、韩等国强烈谴责,美国对此也表示遗憾。
--------新华社
(1)材料一中“美国纪念日” 纪念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2)材料二中“大屠杀”的“遇难者”是些什么人,它说明了这是一场反人道的暴行。(2分)
(3)材料三中“那场登陆战”有何重大意义?。(2分)
(4)对比以上材料,简述德日两国对待战争历史问题的态度有何不同?由此对两国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1921年苏俄哪位领导人实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请问,这两次失误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