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的民族主义开始产生分化和重新组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英法为代表,竭力维护和固守原有的民族利益、殖民利益和新获得的霸权利益不放……第二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德国和意大利为典型,这是一种把民族主义推向极端、最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第三种类型是东欧和东南欧众多中小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些一战后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角逐争夺的对象,无法主宰其民族命运,最后被拖入大战的漩涡,付出了惨重的民族牺牲代价。
——摘编自程人乾《一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思潮在欧美国家泛滥》
(1)一战爆发的原因可以用下列名词来解释,请给这些名词下简明定义并举例证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分化的根源。并分析这种分化带来的各自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阿尔帕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彼特拉克说:“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皮阿《论人的尊严》中说“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什么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什么?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时期核心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材料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美国以两大洋为屏障,不参与欧洲的争端,也不与欧洲结盟,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实力。
材料二美国参议员范登堡曾经是孤立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在二战时期开始转变。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次日,他投票赞成罗斯福对轴心国宣战。他曾说:“珍珠港结束了孤立主义。”1945年,他还发表了一篇讲话,强调美国要打破“沉默”,积极参与世界
事务。
材料三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根据以上关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材料,结合学过的内容,想一想
(1)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是和平时期,美国为什么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指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顿时
章法大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古诃德”。
材料二在和会上,“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材料三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百灵鸟”外交的尴尬仅仅是因为“老虎”的强硬和“狐狸”的狡猾吗?
(2)材料二中,为什么牧野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3)材料三中,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修正案》
第一条本宪法所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一条修正案[1791]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
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材料三任东来等著《美国宪政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事件并不稀罕,为争夺帝位王权而导致天下大乱、血流成河的宫廷政变更是多如牛毛,可是,像水门事件这样不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联邦法院、国会、特别检察官、大陪审团和新闻媒体协调行动,通过宪法程序解决危机,和平地把“帝王总统”赶下宝座,成功地避免了政治动荡和天下大乱,堪称世界政治制度史上的奇迹。
请回答
(1)《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重要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的渊源是什么?
(2)美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出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请以“从美国宪法的演变和实践看美国的宪政历程”为标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