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石守信原本作战勇猛且一向“重义轻利”,但自从“杯酒释兵权”发生之后,他忽然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由此可见“杯酒释兵权” (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造成了人才浪费 |
| C.导致将领普遍的不满 | D.致使功臣自污以自保 |
“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讨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看,认为()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处应该是
| A.“一五”计划 | B.三大改造 |
| C.“大跃进” | D.人民公社 |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优先发展轻工业 |
|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 D.优先发展新科技产业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 |
|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现了近代化 |
1927年到1937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
|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的建立 |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达到了200万人。”通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 D.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