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 1893 |
15.6% |
81.8% |
2.6% |
| 1910 |
39.8% |
41.4% |
18.8% |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传统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产品的分配形式③生产组织形式④城乡劳动力结构
|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
|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
新中国初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 C.村民自治制度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外因主要是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副对联反映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中国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