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你会选择哪些资料作为研究孔子的史料,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2分),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8分)
材料三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举例说明当前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文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结合材料一及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哪些“体制”的创新?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3)这两场改革结局不一,你认为影响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载进步,各国或各文明之间就要有所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文明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在精神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西方而言,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4)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如何做才能越过当前所面临新的文明转型?

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企业的百年发展史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破土而出
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广生钱庄。
1902年,在无锡创建保兴面粉厂,开始转向实业。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60匹马力引擎,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材料二黄金时期
1915年,创办申新纺织厂。
1920年,筹建申新第三分厂,引进美国最新纺纱机25万锭,马达每机一只,发电机3200KW。
1924年,荣宗敬化妆成工人到日商丰田纱厂参观。次年春,申新宣布废除封建工头制。
1931—1932,申新三厂着力试办“劳工自治区”。
1932年,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
材料三萎缩重生
1938年,大部分毁于战火和掠夺,部分迁往后方发展。
1948年,陆续外迁海外发展,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1951—1955年底,在荣毅仁主持下,荣家在大陆的全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93年,上海棉纺22厂(原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荣宗敬幼子荣鸿庆创办)合资,建成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荣鸿庆出任董事长。迄今为止,它是上海棉纺织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产品95%外销。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勋《荣氏兄弟》等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荣氏企业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萎缩与重生的因素。
(3)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荣氏企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的不同态度及其成因。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英文:Birkenau)、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英文:Monowitz)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简介》
材料二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战后》
材料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百度百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据材料一、二,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南京日军侵华战争大屠杀纪念馆申遗具备哪些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殉难者纪念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