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论争文章目录》部分文章标题,从中给出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正确的有
文章标题 |
发表时间 |
作者 |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势 |
1922年2月 |
张君劢 |
评中西文化观 |
1924年6月 |
杨明斋 |
怎样使中国文化现代化 |
1933年7月 |
陈高傭 |
全盘西化的理由 |
1934年 |
陈序经 |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
1935年1月 |
王新命等十教授 |
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
1935年6月 |
叶青 |
①学习西方文化 ②注重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③推翻中国传统文化 ④中国文化现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清代《履园丛话》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次之,典当铺又次之”的思潮,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国家重视农业 | B.商人地位低下 |
C.海外贸易不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思想 |
《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该材料 ( )
A.表明当时商业化市镇已经普遍兴起 |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
C.是宋解除市的时空限制的直接证据 | D.表明此时杭州的商业化职能已经增强 |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 )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
C.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 D.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
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
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